三日后,秦剛突然想起二十天前在孵房外墻試驗的水泥。當初他所用的這個方法雖然簡單,但主要的缺陷就是養護時間要非常長,差不多需要這么多天才能看出效果,也就是能夠達到水泥應該有的強度。
于是他趕緊過去查看,就在灶臺煙囪的外側,抹了三塊四四方方的水泥面。
秦剛找了根鐵棒,小心地敲擊著三塊不同標記的地方,都已經非常堅硬了,在逐漸加大敲擊的力度并對比之后,還是發現他最初定的灰渣與生石灰三比一的那塊最為牢固。
嗯,這也說明最初記得的那個比例問題不大。
這時,秦水生不知什么時候跟過來了,他也很好奇地看著這三塊又白又硬的墻面,問道:“剛哥,這就是你前些日子說過的水泥?我看它現在怎么那么地像石板啊!”
“對,你也看出它像石板了吧!水生,你趕緊去請秦掌事過來看看。”
一會,秦規匆匆趕來,聽水生說是秦剛有請,想著一定是很重要的事。
“規叔,您過來看看這個東西。”經過這幾日的相處,秦剛正漸漸被秦家莊所接納,他也習慣于彼此間這種更顯親昵的稱呼了。
秦規也是第一回注意到這里,他好奇地用手摸了摸,又接過秦剛手里的鐵棒在墻面上先是輕輕敲了敲,在其眼光的示意下,又使勁地敲了敲,便奇道:
“這東西像是石板,卻又不像是石板,是什么時候豎在這里的?”
“是水泥,我和剛哥一起弄出來的。”水生難得能夠搶到回答問題了。
“水泥?水泥是什么東西?”
秦剛接過話說:“前幾日我和秦老太爺聊莊里水災應對的事情時,就曾說過,一旦我們可以通過養鴨腌蛋,商貿賺錢之后,便需要筑壩修堤,以應對水災。而水泥就是做這些事情里,最重要的一種東西。”
因為水泥的原理不太好直接解說,于是秦剛便換了一個角度先來問秦規:“規叔,你能告訴我,咱們莊上的磚窯為什么現在不再燒了嗎?”
秦規知道他的話題會在后面,便耐心地先回答道:“當年修磚窯,就是圖的后山全是黏土,取土燒磚花不了多少錢,又很方便。但是這磚塊砌成的墻不能太高,高了會不穩,也就是一開始蓋些房子使用,等莊子里的房子蓋完后,這磚窯也就沒有傳什么大用場,當然也就停了。”
燒土制磚在秦漢時期就已非常成熟,所以才有“秦磚漢瓦”的說法。剛才秦規說的磚塊砌墻高了不穩的重要原因,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缺乏實用的粘合劑。
在水泥出現之前,中國人修建磚石結構的建筑,只有兩種選擇。
一種是使用黃泥或其它的泥漿,只能勉強在磚塊之間形成一點粘合力,經不起大力沖撞,甚至被風侵雨蝕一段時間后,就容易會出現穩固下降的問題。
另一種就是魏晉之后,有工匠無意中發現將糯米湯與石灰砂漿混合,就變成了一種異常堅固的建筑粘合劑。用它來粘合磚石,在完全干涸之后,磚墻會變得非常地堅固。
而這種方法的缺陷也十分明顯——成本太昂貴了。
普通人連吃個米飯都顯奢侈的年代,你要使用更貴的糯米來熬制米漿再砌墻。這也只能是皇家宮殿、達官府邸以及少數軍事要塞才有可能、也有實力采用。
其實古人在這時距離混凝土的實踐使用就差了一點點的距離,在這種糯米石灰漿的應用中,人們過度地理解了糯米漿的功效,總覺得最終的砂漿粘結得那么牢,一定都是那種感覺本來就很粘的糯米起了作用,卻不知里面的石灰石起到的作用更為關鍵。
現代水泥混凝土的主要材料就是石灰石與黏土,這兩種材料都不難找,然后就是加入鐵礦渣與煤粉后進行高溫煅燒。后面的材料以及煅燒工藝都是為了提高水泥的標號也就是強度。
像秦剛之前的操作,就直接用了現成的瓷片、磚礫磨粉而取代,它的好處是制作的時候,可以省去了煅燒,最終的強度基本上很相近。缺點則是,前期的加工時間太長、以及等待水分干涸之后需要更長的等候與養護時間。一般只會用的小面積的、應急情況下。
秦剛點了點頭,便重新回到了先前討論的話題上:“我們現在的房屋,要么就是用木板與草泥修建,根本耐不住普通的雨水的浸泡,要么就是磚塊砌成,一般雨澇還好,大水一旦來襲,絕大多數的房子都逃不了墻倒屋塌的命運。我們在天災面前,命運猶如螻蟻一般。但是……”
他指了指眼前的這幾塊水泥墻面,繼續說道:“要是我們都改用這種水泥來砌磚修墻,磚塊之前就會牢牢地粘接在一起,不再懼怕一般的大水與暴雨。甚至,我們在一開始時,還可以索性在莊外用水泥加磚塊修成一道防水的墻壩。就算是遇上水災之年,直接將大部分的洪水攔在莊外。這樣的話,外可攔住大水,內可加固房屋……”
“是啊是啊!”秦規不由地激動了起來,打斷秦剛的話問道:“剛哥的這種水泥是從何而來?造價幾許?如何才能造出?”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秦剛正是看到了秦家莊有著現成的磚窯以及后山的黏土,覺得水泥這種東西不僅對于百姓應對水患有著重大的意義,更是可以幫助秦家莊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
秦剛便拉著秦規回到書房里,細細地講起了兩種水泥的不同生產方法與原料。
之前在孵房那里用的水泥很簡單,也不需要入窯煅燒,但是加工比較費力,原料也不太好找,比較適合小規模少量的使用。
而秦家莊有著現成的磚窯,只要修復一下,就可以用來煅燒水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