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深處,米的“挑戰者深淵”底部,高壓海水裹挾著暗涌的寒流,像巨獸的利齒般啃噬著“龍淵”號載人深潛器的合金外殼。伊萬諾夫裹著厚重的抗壓服,護目鏡上蒙著層白霧,額頭滲出的汗珠順著下頜砸在操作臺上,發出細微的“啪嗒”聲。他粗糲的手指在虛擬面板上快速劃動,喉結滾動著喊道:“聲吶組!左前方500米,金屬反射信號!重復,金屬反射!”
“龍淵”號的駕駛艙內,全息屏的藍光映得人臉龐發白。渾濁的海水中,一團幽藍的光霧正緩緩舒展,像深海巨獸張開的咽喉,光霧中心隱約露出金屬結構的棱角——那分明是“星鋼”合金特有的螺旋紋路,與北極基地“完美進化體”裝甲的材質如出一轍。
葉嵐坐在副駕駛位,發梢沾著機油的亮澤,指尖在量子鍵盤上翻飛如蝶。她扯了扯臉上的防護面罩,聲音帶著幾分緊繃:“信號頻率127赫茲,振幅比北極基地的‘進化體’能量波動高30。老毛子,這玩意兒……怕不是‘深海守衛’的老巢?”
“龍淵”號的觀測艙內,凌夜倚著舷窗而立。黑色風衣下擺垂落如瀑,腕間的“時空之心”吊墜泛著幽藍微光,將他眼底的光芒襯得愈發冷冽。他望著窗外翻涌的暗流,喉結動了動,聲音沉穩如淬過寒鐵:“全員備戰。龍武,帶‘影衛’小隊進戰斗艙;秦醫生,檢查生命維持系統;伊萬,保持與指揮中心量子通訊。”
“龍淵”號的誕生:鋼鐵與時間的奇跡
三個月前,當中科院地質所的老教授捧著“板塊加速運動”的監測報告沖進黎明城時,凌夜正站在“星樞”實驗室的全息屏前,指尖輕點著“諾亞”號殘骸的星圖。
“凌先生,”老教授的聲音帶著顫抖,“太平洋板塊的移動速率比末世前快了60,斷層帶的應力值已經突破了臨界點!如果再不想辦法……”
凌夜抬眸,目光穿透全息屏上跳動的紅色預警,落在墻角的“星鋼”合金樣品上。那是他用“時空之心”的空間存儲功能,從21世紀的軍工倉庫里“借”來的——原本只存在于圖紙上的“深海潛艇外殼材料”,此刻正泛著冷冽的金屬光澤。
“造一艘能下潛到米的深潛器。”他對身旁的伊萬諾夫說,“用‘星鋼’做外殼,裝‘時空之心’的時間減速模塊,再給葉嵐的‘萬物解析’留個接口。”
“三個月?”伊萬諾夫瞪圓了眼睛,“老毛子我造過最先進的阿爾法級潛艇,從設計到下水至少要一年!”
“我們有‘時空之心’。”凌夜拍了拍胸口的吊墜,“把時間流速調慢五倍,給你們的‘時間’就多了。”
于是,在“星樞”實驗室的地下車間里,三百名工程師晝夜輪班。葉嵐帶著技術團隊拆解了“諾亞”號的聲吶系統,將其改良為能穿透米水深的“量子聲吶”;秦婉的醫療組用“凈化之源”的生物酶研發出“抗壓藥劑”,能讓人體在1200個大氣壓下保持清醒;最瘋狂的是伊萬諾夫,他帶著“影衛”小隊在零下196c的液氮池里調試“星鋼”焊接工藝——那是連“創世者”的造物都未必能承受的極端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