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賞賜,如同給《金陵十二釵》及其背后的靖安侯府蓋上了一道“御賞”的金印。此前還在小范圍流傳的手抄本,頓時身價倍增,成為京中頂級權貴圈層競相追捧的雅物。能得靖安侯夫人允許,一睹“真容”,甚至能得到幾句她的點評,已成為衡量一個家族文化品位和社交地位的無形標尺。
這一日,由幾位致仕老翰林牽頭,在享有盛譽的“文淵閣”書院舉辦了一場高規格的文會,旨在品評今秋各地舉子呈送的優秀詩文。與往年不同,此次文會邀請了不少素有文名的宗室子弟、勛貴青年,以及像蕭景珩這樣兼具官身與文名的后起之秀,規模與層次均為近年之最。
文會之上,眾人先是按慣例品評舉子詩文,各抒己見。酒過三巡,氣氛漸酣,一位與安國公府交好的老翰林撫須笑道:“今日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品評后進之作固然風雅,然老夫近日偶得幾句殘詩,風格獨具,意境高遠,卻不知出處,心中癢甚,特錄出與諸位共賞,亦考考諸位眼力。”說罷,便吟出“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等句。
此聯一出,滿座皆靜。其比喻之新奇,對仗之工巧,意境之空靈,遠超方才所評的任何一篇制藝之文。立刻有人驚嘆:“此聯清奇脫俗,非大才不能為!似是詠白海棠?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
老翰林含笑不語,目光卻似有若無地瞟向席間的蕭景珩。
眾人心領神會,頓時議論紛紛。早有聽聞者便低聲道:“莫非是……靖安侯夫人處那本《石頭記》中之句?”(此時,因書中提及“無材補天”的頑石,民間傳抄中已有呼之為《石頭記》者)。
“正是《金陵十二釵》中,那位‘瀟湘妃子’詠白海棠之句。”安國公三公子接口證實,他因妹妹之故,早得窺全豹,此刻不免有幾分得意,“此書詩詞,皆此類也。不僅此聯,諸如‘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等,無一不是絕唱。”
話題一旦引開,席間頓時熱鬧起來。幾位已讀過部分章節的年輕官員、宗室子弟紛紛加入討論,或贊嘆詩詞之妙,或感慨人物命運之奇,或探討書中蘊含的哲理。蕭景珩作為“源頭”所在,自然成為焦點。他謙遜應對,只道是偶然得之,不敢居功,但對于詩詞本身的賞析,卻見解精辟,每每切中肯綮,令人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