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國點點頭,沒有隱瞞太多:“以前在老家,聽一位走南闖北的先生說過,總有一天,咱們會把鬼子趕回老家。”他不敢說“異時空”,卻想讓王破軍知道,他的篤定不是憑空來的——是那個世界里無數人的記載,無數人的紀念,讓他堅信這場戰爭的結局。
據點的操場上很快聚滿了人。鄉親們抬著大鍋菜、抱著玉米餅趕來,趙嬸還殺了家里唯一的母雞,說“要給戰士們補補身子”;李老師帶著孩子們在操場上唱歌,唱的是《歌唱祖國》的前身小調,孩子們跑調的聲音里滿是歡快;戰士們把繳獲的日軍軍刀、buqiang擺成一排,說“這些東西以后要放進紀念館,讓后人知道咱們是怎么打鬼子的”。
王衛國站在炮樓頂端,望著遠處的太行山。夕陽把天空染成金紅色,山腳下的麥田像鋪了張金色的毯子,炊煙從馬家堡的屋頂升起,和據點的炊煙纏在一起,像一幅安寧的畫。空冥天賦里,他仿佛看到了異時空的畫面:高樓林立的城市里,8月15日的警報聲響起,人們駐足默哀;博物館里,孩子們圍著老式buqiang,聽講解員講抗戰故事;電視里,老兵們對著鏡頭說“我們贏了,你們要好好活著”。
“衛國哥,你在想啥?”小桃爬上炮樓,手里拿著筆記本,“俺要把今天的事記下來,你說開頭該寫啥?”
王衛國接過筆記本,筆尖頓了頓,寫下:“1945年夏末,麥收時節,鬼子投降了。這一天,俺等了很久,也盼了很久。”他想起異時空里,自己第一次在歷史課上聽到“抗戰勝利”時的懵懂,直到來到這個年代,才明白這六個字背后是多少人的鮮血——趙老栓的鐵匠爐、吳哥的斷臂、小張的犧牲,還有無數沒留下名字的鄉親,他們都是這場勝利的基石。
小李也爬了上來,手里拿著個彈殼,是去年繳獲的日軍子彈殼,他用紅繩系著:“衛國哥,俺要把這個送給小石頭,讓他記住今天,記住咱們是怎么贏的。”
王衛國點點頭,目光落在遠處的麥田里。幾個鄉親正牽著牛往家走,牛背上的孩子唱著剛學的歌,聲音飄得很遠。他突然覺得,自己穿越到這個年代,不只是為了活下去,更是為了見證——見證這場偉大的勝利,見證人們從苦難走向希望,見證那些刻在歷史里的日子,變成眼前真實的幸福。
傍晚時分,操場上燃起了篝火。張連長帶頭唱起了《八路軍軍歌》,戰士們和鄉親們跟著唱,聲音越來越響,蓋過了風聲;王破軍坐在篝火旁,給孩子們講“七星步”的來歷,卻沒再提戰術,只說“以后這步法不用來躲子彈,用來趕山豬就好”;趙嬸給每個人盛了碗雞湯,雞湯里的雞肉不多,卻鮮得讓人想流淚。
王衛國坐在篝火邊,手里攥著母親的手帕,掌心貼著繡線的溫度。他想起異時空里,母親曾給他講過太爺爺的抗戰故事,那時他還不懂,現在卻懂了——所謂傳承,就是把“勝利”的故事講下去,把“守護”的信念傳下去。他對著篝火輕聲說:“娘,鬼子投降了,咱們贏了。俺會找到你,帶你看這豐收的麥田,看再也沒有鬼子的家。”
夜深了,篝火漸漸變小,鄉親們陸續散去。王衛國、小李和小桃還坐在原地,小桃靠在他肩上睡著了,筆記本還攤開在膝蓋上,上面畫滿了歡呼的小人;小李手里攥著彈殼,望著星空說“明天要去給吳哥上墳,告訴他勝利了”;王衛國則望著北斗七星,想起異時空里手機上的日歷——8月15日,這個在兩個時空里都閃耀著光芒的日子,終于在這個年代,留下了屬于他們的印記。
“以后會越來越好的。”王衛國輕聲說,像是在對自己說,也像是在對這個年代的所有人說,“會有能種更多麥子的機器,會有亮堂堂的學校,會有不用躲炮彈的家,會有像俺記憶里那樣,和平又幸福的日子。”
天邊泛起魚肚白時,第一縷陽光照在炮樓的紅布上,“保家衛國”四個字在晨光里格外醒目。王衛國知道,勝利不是結束,是開始——他要找母親,要幫鄉親們重建家園,要看著孩子們在新學校里讀書,要把這個年代的故事,和異時空的記憶一起,好好珍藏下去。
喜歡奮斗在激情歲月請大家收藏:()奮斗在激情歲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