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粒子打在洞口的藤蔓上,發出“簌簌”的輕響,像誰在外面撒著一把細鹽。王衛國坐在火堆旁,手里攥著一截木炭,在地上反復寫著兩個字——“平房”。這兩個字被火光照得忽明忽暗,筆畫邊緣被他蹭得模糊,又被重新描粗,像兩道刻在心上的傷疤。
“還在想?”王破軍抱著一捆干柴走進來,軍靴上的積雪在地上融化成一小灘水。他把柴扔進火堆,火星“噼啪”濺起,照亮了王衛國通紅的眼眶。
王衛國點點頭,把木炭扔在地上,指尖還在微微發顫。昨天從俘虜袖口找到的布條上,“哈爾濱市平房區”這幾個字,像燒紅的烙鐵,在他腦子里燙了一整天。他逼著自己回憶強子記憶里的每個細節:母親被抓走那天的卡車編號、日軍士兵的袖章、甚至是卡車排氣管冒出的黑煙顏色……這些碎片在“空冥”狀態下被無限放大,最后都指向一個讓他渾身發冷的結論。
“俺娘……肯定在那兒。”他的聲音干澀得像被砂紙磨過,每個字都帶著冰碴子,“那輛卡車,往東北開的,跟布條上的地址方向對得上。”
王破軍往火堆里添了根柴,沒說話。他知道這孩子不是在瞎猜。自從黑風口戰斗結束后,王衛國就像變了個人,白天練槍、修地道,晚上就抱著從俘虜身上搜出的那本日語小冊子啃,有時候能對著一頁紙看半夜,炭火盆里的火滅了都不知道。
“這冊子……你看得懂?”王破軍撿起地上的日語小冊子,封面已經被翻得卷了邊,上面還沾著些黑手印,想必是王衛國用木炭做的標記。
“一半猜,一半蒙。”王衛國抓過冊子,指著其中一頁,“這上面畫著個針管,旁邊寫著‘凍傷實驗’,跟王叔你說的對上了。”他的指尖在“凍傷”兩個字上用力戳了戳,指節因為用力而發白,“俺娘冬天總說手腳怕冷,要是……要是被他們拿去做這個實驗……”
后面的話他沒說下去,喉嚨像被什么東西堵住了。火堆里的柴發出一聲脆響,裂開一道縫,火星竄得老高,映得他臉上一片通紅,分不清是火光還是淚水。
王破軍拍了拍他的后背,掌心的溫度透過粗布軍裝傳過來,帶著一種沉穩的力量。“別自己嚇自己。”他的聲音很沉,卻帶著不容置疑的篤定,“你娘是個聰明女人,從你能在日軍‘掃蕩’中活下來就看得出來——她肯定有辦法保護自己。”
這話像一杯溫水,慢慢淌過王衛國冰涼的心底。他想起母親總愛在燈下縫補衣服,手指翻飛間,能把破得不像樣的補丁縫得整整齊齊;想起她在日軍第一次“清剿”時,把他藏進地窖,自己卻敢拿著搟面杖跟偽軍周旋……這樣的女人,怎么會輕易被打垮?
“可……731……”孫大牛的聲音從角落里傳來,他的腿傷還沒好利索,正靠在草堆上擦槍,聽到他們的對話,忍不住插了一句,“趙叔說,進了那兒的人,就沒見出來過……”
“沒見出來,不代表不在了。”王破軍打斷他,眼神掃過兩人,“當年義和團被洋槍隊圍在教堂里,外面都說全死了,結果呢?有十幾個弟兄從下水道爬了出來,后來還參加了平型關戰斗。”他拿起那本日語小冊子,指著上面的地圖,“凡事都有活路,就看找不找得到。”
王衛國的心一動。他想起《玄真子兵要》里的話:“圍師必闕,窮寇勿追——再嚴密的牢籠,也得留條透氣的縫。”731部隊再隱秘,總得有物資運輸、人員調動吧?只要有流動,就會有痕跡,就有機會。
“俺想學日語。”他突然抬頭,眼神亮得驚人,像黑夜里突然燃起的火把,“俺想知道他們到底在做什么實驗,想知道怎么才能進去,怎么才能……把人救出來。”
王破軍看著他,看了很久,突然從懷里掏出個小布包,里面是幾本線裝書,封面上寫著“日語入門”。“這是俺從道觀帶出來的,以前師父跟一個日本僧人學過幾句,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他把書遞給王衛國,“慢慢學,別急。飯要一口一口吃,仗要一場一場打,救你娘,也得一步一步來。”
王衛國接過書,紙頁泛黃發脆,顯然有些年頭了。他翻開第一頁,上面有玄真子用毛筆寫的批注:“語者,器也。可通意,亦可藏鋒。”這幾行字,像一道光,瞬間照亮了他心里的迷霧——學習日語,不只是為了破譯情報,更是為了找到那把能打開牢籠的鑰匙。
接下來的日子,王衛國成了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白天他跟著隊伍訓練、執行任務,晚上就抱著-->>日語書和那本俘虜手冊啃。他的“空冥”天賦在學習時展現出驚人的威力——原本需要三天才能記住的五十音圖,他用“心齋”狀態集中精神,半天就背得滾瓜爛熟;那些拗口的語法規則,在他腦子里仿佛變成了戰場上的陣型,很快就能理清楚脈絡。
可情緒總是在不經意間擾亂他的節奏。有時候看到“實驗”“凍傷”這類詞匯,強子記憶里母親的笑臉就會突然冒出來,和小冊子上的插圖重疊在一起,讓他胸口發悶,根本看不進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
“又亂了?”王破軍端著一碗熱粥走進來,看見他把書扔在地上,眉頭擰成了疙瘩。
王衛國沒說話,抓起地上的木炭,在火堆旁的空地上畫了個簡易的地圖——左邊是晉察冀根據地,右邊是哈爾濱平房區,中間畫著一條彎彎曲曲的線,代表日軍的運輸路線。“俺想過了,要去平房區,得先搞清楚他們的運輸規律。”他指著路線中間的一個點,“這里是錦州,鬼子的重要中轉站,肯定有731的物資車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