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下的掌聲像潮水一樣涌過來,顧懷安坐在第一排,手里舉著手機錄像,嘴角翹得很高,眼里卻有點紅。周教授在旁邊不停點頭,嘴里念叨著“說得好,說得對”;平臺王總掏出手機,手指飛快地打字,給團隊發消息:“趕緊把成彥的感剪下來,加在《幕后之光》的片頭,再追加500萬推廣資源,重點推‘匠人故事’板塊!”
走下舞臺時,成彥剛到后臺,就看到張師傅背著工具箱站在那里。老人穿著件深藍色的中山裝,袖口磨得發亮,手里拎著個布包,包角縫了又縫。看到她過來,張師傅趕緊迎上去,把布包遞過來,手指有點抖——是激動的:“成丫頭,恭喜你!這是我特意為你拓的飛天飄帶,比之前的更細致,你看這飄帶的弧度,跟莫高窟320窟的原壁畫一模一樣,我磨了三天滑石才拓出來的。”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成彥接過布包,打開一看,拓片用軟紙裹著,墨色均勻,飄帶的紋路清晰得能看到木紋。她指尖輕輕摸著拓片,眼淚又掉了下來:“張師傅,謝謝您……要是沒有您,沒有大家的堅持,《幕后之光》也走不到今天。”
“傻丫頭,是你愿意拍我們這些老骨頭啊。”張師傅笑著拍了拍她的肩膀,手上的老繭蹭得她有點癢,“敦煌研究院的王院長跟我說,想跟你合作開個匠人培訓班,讓更多年輕人學壁畫修復、學拓片,你愿意嗎?咱們把這些手藝傳下去,讓更多人知道,敦煌不僅有壁畫,還有一群守著壁畫的人。”
成彥還沒回答,顧懷安走過來,遞上杯溫好的姜棗茶——是他讓后臺工作人員熱的,杯子還是成彥自己的淺粉色保溫杯,“先喝口水,別激動。培訓班的事咱們慢慢聊,周教授剛才找我,說想把《幕后之光》翻譯成英、法、日三種語,推到國際紀錄片節,還想把你剛才的感做成雙語字幕,讓國外的觀眾也看看中國的匠人精神。”
后臺的人越來越多,有媒體記者想采訪,有品牌方想談合作,小夏忙著擋在前面,說“成彥姐剛領獎,需要休息”;老周扛著相機到處拍,一會兒拍獎杯,一會兒拍張師傅的拓片,嘴里念叨著“這些都要剪進幕后花絮,讓觀眾看看咱們的‘影響力’是怎么來的”。
成彥站在人群中間,手里攥著獎杯和拓片,突然覺得心里很踏實。她想起十年前被封殺時,躲在出租屋里吃泡面,看著電視里別人的作品獲獎,心里又羨慕又難過,那時她就想“要是有一天,我也能拍一部真正有意義的作品就好了”。現在,她不僅拍了,還讓作品有了影響力,讓更多人看到了匠人之光。
顧懷安在旁邊看著她,悄悄把手機里的錄像保存好——視頻里,成彥站在聚光燈下,說“用作品說話”時,眼睛亮得像星星,裙擺的飛天飄帶在光下輕輕晃,像真的要飛起來。他點開對話框,給周教授發消息:“國際紀錄片節的事,我想把《等你回答》的英文版也帶上,編曲時加了張師傅的拓片聲和李教授的琵琶,用音樂加畫面,讓國外觀眾更懂敦煌的美。”
沒過幾秒,周教授回復:“好主意!成丫頭的作品,就該讓全世界看見!我再跟研究院說說,把張師傅的拓片教學片段也加上,讓國外觀眾也學學怎么拓飛天飄帶。”
成彥湊過來看手機,笑著說:“還要加上江南竹編李伯的鏡頭,他編竹絲的手法也很特別,上次他說‘竹絲要煮三遍才韌’,這種細節國外觀眾肯定沒見過。”
顧懷安點點頭,指尖輕輕碰了下她的手背,溫熱的觸感讓成彥心里一暖:“都聽你的。以后,咱們一起把中國的匠人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頒獎典禮結束時,外面已經天黑了。成彥坐在車里,手里還抱著獎杯和拓片,手機里不斷傳來消息:平臺說《幕后之光》的播放量破3000晚了,彈幕里“想當匠人”的留潮50萬;李教授發了段琵琶演奏視頻,配文“祝賀成彥,感謝《幕后之光》讓更多人聽見琵琶的聲”;那個12歲的小朋友發了張畫,畫里有飛天飄帶,還有個小小的梔子,旁邊寫著“以后我也要像張師傅和成彥姐姐一樣”。
車子駛過高架橋,窗外的燈光像串起來的星星。成彥看著窗外,突然想起十年前的自己——那時她還是個新人,被封殺時有人說“你永遠拍不出好作品,一輩子只能當小透明”,可現在,她不僅拍出了,還讓作品照亮了更多人。原來,只要堅持“用作品說話”,再難的路,也能走出光來。
“明年,咱們去敦煌開培訓班吧?”成彥轉頭看向顧懷安,眼里閃著光,“我想跟著張師傅學拓片,還要拍《幕后之光》第二季,把江南的竹編、景德鎮的陶瓷匠人都拍進來,讓更多手藝被看見。”
顧懷安轉過頭,看著她的眼睛,里面映著窗外的燈光,像落了星光。他笑著點頭,伸手輕輕摸了下她的頭發:“好。不管是拓片,還是紀錄片,不管是敦煌,還是江南,我都陪你。”
車里的音樂輕輕響起,是《等你回答》的旋律,篳篥的調子混著張師傅的拓片聲,在夜色里慢慢飄遠。成彥靠在椅背上,手里攥著拓片,心里想著:這不是結束,是開始——屬于匠人,屬于真實,屬于“用作品說話”的開始。
喜歡封殺十年,棄女逆襲成國際巨星請大家收藏:()封殺十年,棄女逆襲成國際巨星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