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殘茶玉璜照汗青(伍)
    第五回:娘子軍旗卷南澳丞相淚墨灑伶仃(上)
    書接上回!
    南澳的春日,徐徐的海風依舊帶著那一絲料峭的寒意。
    卻吹不散,曬鹽場空地上日益升騰的操練熱氣。
    自那日安然險脫元軍巡海船,日子已過半年之久。
    陳璧娘在這偏隅之地,居然拉起了一支隊伍。
    就像石縫中倔強的草芽,不僅存活下來,還長的很滋潤。
    臨時的營寨,如今也已初具規模。
    一聯排以竹木搭建的棚屋,錯落有致。
    外圍用削尖的竹籬和搬運來的礁石,壘起了簡易的防護矮墻。
    中央空地上,一面純手工的旗幟,正迎著海風獵獵飛揚。
    那是由陳璧娘親手設計,眾婦人連夜趕制的杰作。
    旗面是素白的厚麻布,正中以靛藍絲線繡著一個碩大的“宋”字。
    字體的筆畫遒勁,帶著一股不屈的鋒芒。
    尤為特別的是,旗面靠近旗桿的內襯處,那一道紅色的紋路。
    那正是當夜文天祥血書“詔令諸道勤王”的裂帛。
    那是陳璧娘與幾位女紅最好的婦人,花了整整半個月時間。
    小心翼翼,用同色絲線將它密密繡嵌在旗面之下。
    這承載著國仇家恨與最后希望的帛片,成為“娘子軍”軍旗。
    那軍旗之中,蘊藏著最隱秘而熾熱的靈魂。
    升旗那日,陳璧娘一身利落的深青色短襦。
    披肩的長發,依舊只用木簪綰住。
    她和眾人立于旗下,由兩位升旗手將旗幟升至桿頂。
    當那素白藍字的旗幟在咸風中完全展開,獵獵作響。
    她帶著臨安雪夜的悲愴與不屈,俯視著下方鴉雀無聲的眾人。
    有跟隨張達多年的老兵,也有沿途收攏的潰軍。
    有失去家園的漁民,更有越來越多聞訊投奔的婦孺。
    老兵們看到那熟悉的“宋”字,眼眶泛紅。
    潰軍們從那旗幟凜然的氣勢中,感受到一種久違的秩序與力量。
    而那些原本只為求一口飯食的婦孺,仰望著旗幟。
    麻木的眼神里,漸漸燃起一絲微光。
    陳文龍站在人群中,看著姐姐瘦削卻挺拔的背影。
    看著那面仿佛凝聚了萬千重量的旗幟,胸中激蕩,帶頭高呼。
    “復我河山,佑我大宋!”
    “復我河山,佑我大宋!”
    “復我河山,佑我大宋!”
    眾人的呼聲起初只是零星,但隨即匯聚成一片澎湃的聲浪。
    震得海灘邊的海鷗驚飛,浪濤似乎也為之一滯。
    而那一面以血書為襯的旗幟,不僅是一面通俗的標識。
    更成了一種民族精神的象征,一種集體信念的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