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聞有一小國大旱,赤地千里,餓殍遍野。國主憂心如焚,開倉放糧。奈何災民如潮,倉廩雖豐,亦難濟萬民。”
“時有司農官獻計:于都城門外設一粥棚,每日只施一釜粥。然災民數萬,一釜粥不過杯水車薪。”
她頓了頓,觀察眾人反應。果然,有人皺眉思索分配之法,有人面露不忍。
“國主不忍,欲增粥釜。司農官又:‘增粥易,然恐生大亂。’國主問其故。”
“司農官答曰:
‘陛下容稟!粥少人眾,饑民爭搶,力強者或可茍活,力弱者立斃道旁,此誠慘狀!’
‘然若增粥釜,初時或可稍安民心,爭搶稍緩,饑民得一口喘息。’
‘然此猶如抱薪救火!新增之糧,于數萬饑民不過杯水,轉瞬即罄!待糧倉告罄之時,落差之大,遠超今日!’
‘饑民由‘稍得’復墜‘絕境’,其絕望憤恨之心,必十倍于前!’
‘屆時爭搶之烈,非但倍于今日踐踏斗毆之亡,恐將釀成尸橫遍野之勢!’
‘更甚者,民怨沸騰,千夫所指,必謂陛下與朝廷‘先予后奪,戲弄蒼生’!此等滔天之怨,一旦爆發,恐非僅止于爭搶,或將燎原成焚城毀廟、動搖國本之巨變矣!’”
江停的聲音帶著一絲沉重,將災荒的殘酷景象勾勒出來。
“國主聞之,深以為然,卻又難舍饑民,進退維谷。”
“此時,有一游方之士獻一策,道:‘粥釜不必增,然可使爭搶稍緩,活人更多。’其策為何?”
她環視眾人,拋出自已的問題:
“諸君試思,此游方之士所獻之策,究竟為何?”
題目一出,畫舫內頓時陷入一片沉思的寂靜。
這題的難度明顯遠超之前的“分酒題”。
如何在粥量不變的情況下,既避免大規模爭搶踐踏,又能讓盡可能多的人活下來?
不少人眉頭緊鎖。
有人低聲與鄰座討論,提出“分批施粥”、“按戶發放”、“設柵欄維持秩序”等想法。
但很快又被推翻——災民數萬,秩序如何維持?分批如何確保公平?按戶登記在災荒流民潮中根本不現實!
豐經義此刻心跳加速,血液上涌。
“有了!”
豐經義猛地一拍桌案,聲音因激動而略顯高亢,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他站起身,臉上帶著一種撥云見日的自信笑容:“江兄此題意蘊深遠,在下苦思,幸而靈光一現,或可得解!”
江停微微一笑,做了個“請講”的手勢。
豐經義朗聲道:
“依在下愚見,那游方之士所獻之策,應是——往粥中摻入大量沙土、草屑!”
“嘩——”畫舫內頓時響起一片驚疑之聲。
豐經義胸有成竹地解釋道:“諸位且聽我細說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