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考官沉吟片刻,朱筆在卷首畫圈,批語:
“見解獨到,切中時務,文風質實。然于‘道’之本源闡發稍弱,略顯市儈。”
但礙于角度特別,加之邏輯自洽且真實有效,這份卷子同樣被貼上藍簽,歸入薦卷。
戴高歌在當今享譽盛名的舉子中是年紀小的一批,其只比江停大一歲而已。
為人與其名字一樣,一路高歌猛進,聲名遠揚。
他的卷子恰巧落在一位偏好文采風流、玄理思辨的同考官案頭。
戴高歌的策論《“道”在人心,助緣感應》充滿了才子氣息與道家玄思。
開篇便以磅礴氣勢描繪天地運行、人心向背的宏大圖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道蘊其中,人心感之,如磁石引針,沛然莫御。”
他將“得道多助”闡釋為一種近乎天人感應的神秘力量,強調君主個人的德行修養達到極致,自然能感召天地萬物與人心歸附。
文章大量引用《易經》、《道德經》,辭藻華麗,想象瑰麗,充滿了哲學思辨的張力。
但對于如何具體施政、解決現實問題,則著墨甚少,顯得有些空泛。
同考官遺憾其未給出有用的舉措,但又欣賞其文采與氣象,猶豫再三朱筆畫圈,批語:
“汪洋恣肆,思接千古,文采斐然,得老莊之逸氣。然于實務稍疏。”貼上藍簽。
司徒榮被的文章被分到了一位老學究手中。
司徒榮這次發揮并不好,其文章《“道”即綱常,“助”在禮序》四平八穩。
他開宗明義:“道者,三綱五常也。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五者天下之達道。”
通篇強調維護等級秩序、恪守倫理規范是“得道”的根本,而“多助”則是這種秩序穩固運行的自然結果。
他嚴厲批判了任何逾越禮制的行為,認為那是“失道”的根源。
文章引經據典,論證嚴密,但觀點保守陳舊,缺乏新意,十分符合守舊派的理念。
同考官雖覺無甚出彩,但也挑不出大錯,尤其符合主流意識形態,遂畫圈薦卷,批語:
“恪守正道,立論純正,深得理學精髓。中正平和。”貼上藍簽。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