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面前有些損失免不了。”
“我今天找你來是想聊聊以后。”
“這次臺風就像一次壓力測試,把我們基層醫療網的底褲都給扒下來了。”
“李院長,你考慮過沒有?”
“我們能不能把社區衛生服務站打造成一個個小型的應急堡壘?”
“以后新建或改建的站點,選址必須考慮防汛防災。”
“最關鍵的是人。”
“能不能建立一個輪訓機制?”
“讓中心醫院的骨干醫生定期下沉到社區,不僅是坐診,更是培訓社區的醫護人員,搞應急演練。”
“還有和市級醫院的快速轉診機制。”
“社區處理不了的病人,怎么通過綠色通道最快速度送到你們中心醫院?”
“這個流程要打通,要精確到分鐘。”
“最后,信息化。”
“能不能搞一個全市統一的居民健康檔案平臺?”
“一個市民在社區衛生站看了什么病,用了什么藥,你們中心醫院的醫生能馬上調閱。”
“反過來,你們的診斷方案也能同步到社區,方便后續的康復跟蹤。”
李院長聽得入了神。
這些想法,太超前了!
他自己也曾有過一些零散的念頭,但從未像林昭遠這樣,把它們系統化、邏輯化,串成一個完整的城市醫療應急體系。
“書記,您說的這些”
“太重要了!”
“特別是信息化平臺,要是能做成,濱海的基層醫療水平能上一個大臺階!”
兩人就著這些細節,你一我一語,聊了將近兩個小時。
送走李院長時,這位濱海醫療界的老行尊,握著林昭遠的手,用力搖了搖。
“書記,我干了三十多年醫,今天跟您聊,比開了十次學術研討會收獲都大。”
“您放心,方案我們醫院牽頭來做,保證拿出一份最詳盡的出來!”
林昭遠點點頭,目送他離開。
第二天清晨,濱海港三號碼頭。
林昭遠站在碼頭前沿,在他身邊,負責人陳榮匯報著。
“書記您看!就是那個7號泊位受損最重!”
“我們組織了三班倒,人停機器不停,硬是比計劃提前了24小時完工!”
“今天凌晨第一艘船就已經靠港作業了!”
這幾天,他和他手下的弟兄們幾乎是泡在了工地上。
林昭遠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去,他點了點頭。
他轉過頭,看著陳榮,又看了看他身后幾位同樣滿臉倦容的港口干部。
“很好。”
“事實證明,我們濱海的隊伍是能打硬仗的。”
“但是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
“這次臺風暴露了我們不少薄弱環節。”
“為什么有的泊位受損嚴重,有的卻基本完好?”
“是設計標準問題還是日常維護問題?”
“為什么部分堆場的集裝箱固定措施沒能頂住?”
“這些問題不能隨著搶修完成就翻篇了。”
“接下來兩個任務。”
“第一把耽誤的進度搶回來。”
“港口是濱海的龍頭,龍頭一停全市的經濟都要感冒。”
“要開足馬力,把失去的時間追回來!”
“是!”
陳榮立刻大聲應道。
“第二,”
林昭遠語氣加重,“陳榮,你牽頭組織一次全面的復盤。”
“這次暴露出來的所有薄弱環節,不管是硬件設施還是管理流程,全部給我列出清單,形成一個詳細的改造升級計劃。”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