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抽樣調查過一百家企業?”
“他們對新流程的反饋是什么?”
“滿意的有多少,不滿意的有多少,不滿意的原因又是什么?”
黃局長臉上的從容瞬間消失,頭上開始冒汗。
這些問題……太細了。
細到他根本就沒想過要去準備!
優化流程?
不就是把幾個部門的章,集中到一個窗口蓋嗎?
至于節省了多少時間,企業滿不滿意……誰會去統計那個?
向上匯報,說效率顯著提升,企業交口稱贊不就行了?
這是他,也是在座大部分人,這么多年來習慣的工作方式。
“這個……書記,我們……我們確實是精簡了程序,效率……”
黃局長張口結。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手足無措的黃局長身上,但每個人都感覺,林昭遠的目光其實是在審視自己。
不少人下意識地低下了頭,檢查自己的匯報材料,后背一陣發涼。
他們發現,自己的材料,和黃局長的,好像……沒什么區別。
“找不到?”
林昭遠的聲音依舊平和,“黃局長,抬起頭來看著我。”
“破浪不是掛在嘴上的口號,更不是寫在紙上的文章。”
“下次匯報,我希望看到實實在在的案例和數據。”
“我要看到張三的公司,原來要跑十個部門、蓋二十個章、花三十天辦成的事,現在只需要跑一個窗口、一天辦結。”
“我還要看到企業對我們的服務,是真心點贊,還是背后罵娘。”
“做不到或者不想做,現在就可以提出來。”
“濱海這艘船要破浪遠航,船上不能有只喊號子不劃槳的閑人。”
“明……明白了,書記!”
黃局長站起身,“我回去立刻整改!”
“下周……不,三天內,我把詳細數據和案例報告交上來!”
“下一個。”
整個上午,每一個上來匯報的負責人,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
下午,是林昭遠每周固定的市委書記信訪接待日。
這個制度并非他首創,但他是濱海歷任書記里,唯一一個真正雷打不動堅持下來的人。
只有幾張簡單的桌椅,和一臺飲水機。
吳元勤和信訪局局長陳剛陪同在一旁,神情肅穆。
下午兩點半,一對老夫婦,相互攙扶著走了進來。
“書記,這是……老城區祥和里片區的拆遷戶,趙大爺和孫大媽。”
陳剛小聲介紹道,“為了拆遷補償款和安置房面積的事已經來過局里七八次了。”
林昭遠站起身,主動迎了上去,伸出雙手。
“大爺,大媽,快請坐。”
老夫婦倆顯得有些局促不安。
他們見過太多官,也聽過太多客套話,早就麻木了。
“別緊張,慢慢說。”
林昭遠拉過一張椅子,在他們對面坐下,“把你們的難處,原原本本告訴我。”
“今天我在這里,就是來給你們解決問題的。”
趙大爺緊繃的肩膀,似乎松弛了一些。
他看了一眼林昭遠,又看了一眼旁邊的信訪局長,開始講述他們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