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他即刻傳召農部官員,詳細詢問冬小麥的種植情況。半月之前,朱允熥剛一獲得冬小麥的種子,便當即組建了農部,命他們在京郊開辟試驗田,率先開展冬小麥的種植試驗。如今這么多日子過去,想來也該有所成效了。
事實也正如朱允熥所料,農部官員恭敬地回稟道,雜交小麥已然順利出苗,如今正進入疏苗、施肥的關鍵階段,一切都在穩步推進,長勢良好。
朱允熥聞,滿意地點了點頭,心中稍稍安定。
……
當日晚間,朱元璋已然得知了吳王府今日發生的一切。他特意召來朱允熥,神色平靜地問道:“聽說今日齊王給你送來了一批美人,最后被你送回去了幾個?”
朱允熥對此并不意外——皇宮之中,消息向來靈通,皇爺爺得知此事,也在情理之中。是以,他并未有任何隱瞞,將今日發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轉述了一遍。
朱元璋聽完,眉頭微微蹙起,輕輕冷哼一聲:“這個不成器的東西!好的不學,偏偏學這些歪門邪道!誰給了他這么大的膽子,竟敢在地方上強搶民女、販賣人口?簡直無法無天!”
說著,朱元璋猛地一拍案幾,怒聲喝道:“蔣寰!”
“臣在!”話音剛落,錦衣衛指揮使蔣寰便如同鬼魅般無聲無息地出現在殿中,躬身行禮。
朱元璋目光銳利地看著他,厲聲吩咐道:“即刻傳旨,就說咱的口諭——命人快馬前往青州,問一問齊王朱榑,是不是活膩了!讓他即刻滾回京城,來咱面前認罪受罰!”
蔣寰眉心微微一跳,心中暗自心驚,但不敢有絲毫遲疑,連忙躬身領命:“臣遵旨!”說罷,便轉身匆匆離去。
朱允熥并未出阻止。雖然他已然讓常茂修書警告過齊王,但對于齊王的所作所為,他心中依舊極為不滿。若他沒記錯,在原本的時空里,這位齊王朱榑便是個魚肉鄉里、無惡不作的混蛋,種種惡行罄竹難書。最終,就連永樂帝朱棣也忍無可忍,直接削去了他的王位,將其貶為庶人,最后死得不明不白。
以前,朱允熥還曾覺得,朱棣之所以如此嚴厲地削藩,或許是擔心其他藩王效仿他起兵造反。可如今,當他身處這個位置,親眼目睹了這些藩王的所作所為后才明白,有些藩王,當真是罪有應得,根本不配享有藩王的尊榮。是以,對于老
朱這番雷霆手段,朱允熥打從心底里贊同——這種為非作歹之徒,就該好好收拾一番,免得留在地方上禍害百姓。想想那些痛失愛女的家庭,父母該是何等的傷心欲絕,朱允熥便越發覺得齊王罪不可赦。
朱元璋吩咐完蔣寰,怒氣稍稍平息,轉頭看向朱允熥,語氣緩和了些許,問道:“咱這般處置,你可滿意?”
朱允熥輕咳一聲,臉上露出一抹略帶憨態的笑容,躬身說道:“皇爺爺所做的一切,孫兒向來都是全力支持的。孫兒身為晚輩,豈有評判皇爺爺決策之理,更談不上滿意與否。”
“哈哈,你這小子,倒是會說話!”朱元璋被他這番話逗得開懷大笑,習慣性地用手指點了點朱允熥,無奈地搖了搖頭,眼中卻滿是寵溺。
朱允熥依舊維持著那副憨厚的笑容,不多語。
朱元璋笑罷,神色漸漸變得嚴肅,語重心長地對朱允熥說道:“往后再遇上這等事情,不必自己硬扛,盡管來告訴咱,咱替你做主,定不會讓你受半分委屈。”
朱允熥眼神微微一動,瞬間便洞悉了老朱話語中的深意——皇爺爺這是擔心他年輕氣盛,對那些叔叔們下手太過狠辣,引發宗室動蕩啊。他心中不由輕輕一嘆:說到底,叔叔們再怎么混蛋,也是皇爺爺的親生兒子,血脈相連,皇爺爺終究是舍不得對他們下死手的。
深吸一口氣,朱允熥鄭重地躬身點頭:“孫兒明白!往后再遇上類似的事情,孫兒定當第一時間前來稟告皇爺爺,由皇爺爺為孫兒主持公道。”
朱元璋見他這般懂事,臉上頓時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隨即伸手拍了拍朱允熥的肩膀,語氣中帶著一絲歉疚:“委屈你了,孩子。”
“孫兒不委屈!”朱允熥連忙搖頭,語氣無比真誠,“要說委屈,反倒是孫兒讓皇爺爺為難了。孫兒年紀尚輕,做事不夠周全,考慮問題也太過簡單,時常讓皇爺爺為孫兒費心操勞,這才是孫兒的不是。”
“好了好了,休要再這般自責!”朱元璋笑著打斷他,語氣中滿是贊許,“你這般年紀,能有如此心智與見識,已然是世間少有。若連你都算不懂事,那這天下便沒有懂事的后輩了!”
最近這段時日,與朱允熥相處的時光越來越多,朱元璋臉上的笑容也越發頻繁,整個人看起來都仿佛年輕了好幾歲。這或許就是朱允熥獨有的魅力——與他相處時,總能讓人感到輕松自在,無需時刻緊繃神經。更難得的是,往往只需一個眼神、一句話,朱允熥便能精準領會他的心意,這般默契,讓老朱心中極為滿意。
朱允熥見皇爺爺心情好轉,便不再糾結于齊王之事,轉而問道:“皇爺爺,涼國公藍玉與魏國公徐輝祖的大軍,想來也該抵達京城了吧?”
朱元璋稍加思索,便回道:“昨日斥候已然傳回消息,大軍已然進入應天府上元縣境內,不出意外的話,明日便可抵達京城。”說著,他似笑非笑地看了朱允熥一眼,“怎么,你是想出城去迎接他們?”
“正是!”朱允熥毫不猶豫地躬身回道,“孫兒以為,此次大軍出征,大獲全勝,將士們浴血奮戰,立下了赫赫功勛。孫兒理當代替皇爺爺,出城三十里迎接大軍凱旋,以此彰顯皇爺爺對將士們戰功的認可與嘉獎。”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更重要的是,這般舉動,也能向天下人展現我朱家對有功之臣的尊崇與重視,讓軍中將士們感受到朝廷的溫暖,從而增強他們對朝廷的歸屬感與認同感,日后方能更加盡心竭力地為朝廷效力。”
“好!說得好!”朱元璋聽完這番話,心中甚是欣慰,當即一拍桌案,爽快地答應下來,“既然你有這份心,那明日你便乘坐咱的龍攆,親自出城去迎接藍玉與徐輝祖他們!”
朱允熥大喜過望,連忙躬身行禮:“孫兒謝皇爺爺成全!”
朱元璋輕輕擺了擺手,看著朱允熥的眼神中,滿是難以掩飾的滿意與自豪。有孫如此,夫復何求?
……
翌日,天剛蒙蒙亮,晨曦微露,朱允熥便已率領三千精銳親衛,乘坐著朱元璋的御用龍攆,浩浩蕩蕩地駛出金陵城,直奔燕子磯岔道口,準備迎接凱旋的大軍。這般隆重的陣仗,瞬間在京城內外引起了軒然大波,百姓們紛紛駐足觀望,議論紛紛,無不對這位皇太孫的舉動嘖嘖稱贊。
……
五年后。
年方七十一歲的洪武皇帝朱元璋依舊身體健康,氣色紅潤,并沒有就要駕崩的跡象。
不過他終歸是將皇位傳給了皇太孫朱允熥。
洪武三十一年正月初一,朱允熥正式登基成為大明第二位皇帝。
登基一月后,朱允熥開辦軍事學校,命各地藩王入京學習,朱允熥本人為校長。
各地藩王見狀,不敢推辭,紛紛入京。
燕王朱棣也不敢造次,只能老實入京聽從調遣。
沒辦法,老爹朱元璋還活著,還在為朱允熥撐腰,雖然貴為太上皇,可沒有誰敢違背其意志。
只要他活著,就沒人敢造反。
…
十年后,八十一歲的朱元璋于奉安殿駕崩,駕鶴西去。
三月后,回歸封地的燕王朱棣終歸起兵造反,發動靖難之役。
可由于在三年前道衍和尚便已經去世,沒人為其兜底,幾千燕山衛終歸沒能抵擋朱允熥的鋼鐵洪流,被湮滅在歷史長河中。
…
又過兩月,全國各地藩王紛紛主動上書皇帝朱允熥,取消分封制度,親王入京朝廷供養,且五代后的親王便不可再繼承爵位,但卻可以讀書經商做官…
…
再過十年,天下升平,四海賓服,萬邦來朝。
大明旗幟插滿全球各地,大明帝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日不落帝國。
大明皇帝朱允熥完成了一位帝王所有的豐功偉業,世人皆稱他為:千古一帝!
…
四十年后,朱允熥駕崩于紫金山,天崩地裂,萬民哭泣!
全劇終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