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大明開局請朱元璋退位朱允炆人麻了 > 第72章 藩王們的震動!

      第72章 藩王們的震動!

      雖是初冬時節,大明北疆的廣袤土地上卻早已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凜冽景象!

      北平城更是深陷這片冰天雪地之中,整座城池仿佛被上蒼以寒玉雕琢而成,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冰城。

      更何況北平的城墻本就高達數丈、厚逾數尺,這般天寒地凍的時節里,更是化作一座堅不可摧的冰雕堡壘,任你水火強攻,皆難以撼動其分毫,更別說強行攻陷了。

      倘若朱允熥此刻立身于此,定然會凝視著這座雄偉巍峨又固若金湯的城池由衷感嘆:難怪當年李景隆率領六十萬朝廷大軍,圍攻數月之久,竟連這座僅有幾萬老弱殘兵駐守的城池都未能攻破。

      這其中固然有李景隆指揮失當、調度無方的緣故,但也不得不說朱棣仿佛真有天命庇佑——當年朝廷軍攻勢最猛之時,城池已然岌岌可危,偏偏天降奇寒,氣溫驟降數丈,北平城墻結滿厚冰,徹底化作一座無法逾越的冰雕堡壘,讓李景隆麾下的六十萬大軍再也無計可施。

      最終,李景隆只能滿心不甘地下令退兵,誰曾想撤退途中,又遭到守城的朱高煦率領城中精銳突然殺出,一番突襲之下損失慘重;更倒霉的是,此時朱棣恰好從大寧借兵歸來,當即揮師截擊,將李景隆的大軍團團圍困。

      腹背受敵之下,朝廷軍軍心渙散、士氣低迷,六十萬大軍最終全軍覆沒,這場慘敗直接折損了朝廷的核心兵力,大大縮短了建文朝廷的國運,也為日后朱棣揮師南下、直搗南京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總而之,北平城自古以來便是天下聞名的堅城,其牢固程度堪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整座城池的防御體系層層疊疊,里三層外三層的城墻高聳厚實,更設有兩道甕城互為犄角。

      敵軍即便拼盡全力攻破一道城墻,以為已然大功告成之際,轉頭便會發現身后還有兩道同樣高峻厚實的城墻橫亙在前,等待著他們的又是一場惡戰。

      更為關鍵的是,一旦敵軍陷入甕城之中,便極易遭到守軍的伏擊——狹小的空間內,敵軍連重整陣型的時間都沒有,更別說繼續組織攻城了。

      當年徐達能夠攻克北平、終結元朝統治,并非憑借出神入化的攻城之術,事實上他也從未真正攻破過這座城池。

      徐達取勝的關鍵,在于采取了“堅壁清野”的戰略,先是率領大軍逐一攻克北平周邊的所有重鎮要隘,將北平徹底圍困成一座孤立無援的孤城,最后憑借著這股席卷天下的大勢壓迫元順帝,使其無心戀戰、棄城而逃,城池不攻自破,元朝也自此宣告滅亡!

      如今這座雄城,被朱元璋分封給了燕王朱棣,命他坐鎮北平、鎮守居庸關,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侵擾。

      朱棣在北平就藩這些年來,確實做得極為出色,他苦心經營之下,北平早已不是當初的邊陲重鎮,而是被打造得如同銅墻鐵壁一般固若金湯。

      無論是軍事防御、經濟發展,還是文化繁榮,北平都取得了極為顯著的增長,儼然成為北疆第一雄城。

      單從這一點來看,燕王朱棣絕非平庸之輩,他分明有著雄才大略和治國安邦的卓越才能。

      只可惜,朱棣這番苦心經營,并非為了大明朝廷,更不是為了北平的黎民百姓。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自己——為了那把象征著天下至尊的龍椅。

      朱棣自幼便生性桀驁、不甘人下,終日不喜案牘之勞,唯獨癡迷于刀兵戰場的金戈鐵馬。

      他自小便在軍營中長大,與那些出身行伍的將士們朝夕相處、摸爬滾打,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武藝和精湛的軍事謀略。

      年少之時,他也曾心懷壯志,渴望能馳騁疆場、殺敵報國,建立不世功勛,造福天下萬民。

      可隨著年歲漸長,朱棣漸漸看清了宮廷之中的權力格局,他愈發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縱然在戰場上勇猛無敵,即便在軍事謀略上獨樹一幟、遠超諸位藩王兄弟,但在政治博弈的棋局中,他卻始終處于先天的劣勢之中。

      大哥朱標身為嫡長子,自出生起便被注定會立為太子,儲君之位穩固如山,這就意味著那至高無上的皇位,從一開始便與他無緣。

      更讓他憋屈的是,自己在戰場上浴血拼殺、建功立業,最終的勝利果實卻往往被安在大哥朱標頭上——朝堂之上總會稱頌太子朱標慧眼如炬、知人善任,對燕王朱棣自幼便寵愛信任、多加庇護,以此彰顯皇室之中兄友弟恭的和睦景象。

      一場戰爭的勝利,親自帶兵沖鋒陷陣的朱棣卻不是最大的受益者,反倒是身居后方的太子朱標被贊為“領導有方”。

      從來沒有人詢問過朱棣是否樂意接受這樣的安排,因為在所有人的認知里,這都是天經地義的規矩。

      朱棣清楚地知道,自己不過是朝廷手中的一把刀,即便能斬殺無數敵人、贏得戰爭勝利,也終究只是依附于領導者的工具。

      看透這一點后,朱棣開始收斂鋒芒,將往日里張揚不羈的性格深深隱藏起來。

      他開始默默積蓄力量:暗中拉攏天下賢才為己所用,建立起一套能夠自給自足的軍事體系,悉心培養只忠于自己的嫡系勢力,積極聯絡軍中手握兵權的將領,用心結交北平府的各級官吏,甚至連皇宮中的太監宮女都暗中加以籠絡。

      因為他心中清楚地預見到:一旦北方邊境再無大規模戰事,朝廷定然不會容忍他們這些手握重兵、雄踞一方的藩王繼續存在——“削藩”這兩個字,如同懸在頭頂的利劍,時刻映照在朱棣的腦海之中。

      可朱棣自幼便養成的不服輸的性格,讓他絕不甘心低頭認命,更不愿坐以待斃接受削藩的結局。

      于是,在王妃徐妙云的深謀遠慮和幕僚道衍和尚的循循善誘之下,朱棣開始暗中謀劃,為日后的變局做著萬全準備。

      直到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一個震驚朝野的消息傳來——太子朱標不幸病逝。

      當時仍在北平坐鎮的朱棣得知這一消息時,心中先是涌起一陣痛失兄長的悲慟,隨即又被一股難以抑制的欣喜所取代。

      他以為自己的機會終于來了,當即借著進京吊唁大哥朱標的名義,火速啟程返回南京。

      在他看來,大哥朱標已然離世,儲君之位空懸無主,論資歷、論能力,這儲君之位都該輪到他朱棣來坐。

      畢竟在父皇朱元璋的諸多兒子之中,除了已故的太子朱標這位嫡長子外,其余皇子之中,無論是軍事才能還是治國謀略,他朱棣都遠超其他藩王。

      于是,朱棣一邊在朱標的靈前痛哭流涕、盡心守孝,一邊在心中默默期盼著冊封自己為太子的圣旨能夠早日下達。

      可他左等右盼,遲遲未能等到那道期盼已久的圣旨,反而傳來了朱允炆即將被冊封為儲君的消息。

      若非朱允熥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攪亂了局勢,朱允炆恐怕早已順利登上儲君之位。

      就在朱棣暗自松了口氣,以為自己又有了爭奪儲君之位的機會時,那個半路殺出的攪局者朱允熥,卻展現出了遠超所有人想象的實力——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穩固了自身地位,順利拿下了儲君之位,整個過程快如閃電,讓朱棣都來不及做出任何反應便已塵埃落定。

      朱棣心中充滿了不甘、憤懣與不愿,可木已成舟、事已至此,他即便再不甘心也別無他法,只能帶著滿心的失落返回自己的老巢北平,在那里默默舔舐傷口,繼續積蓄力量,等待著下一個圖謀大業的時機。

      離開南京之前,長子朱高熾不得不留在京城為質,不過朱棣對此并沒有太過難過和擔憂。

      一來,他對這個體態肥胖、行事略顯迂腐的兒子本就不算十分喜愛;二來,將朱高熾留在京城,也相當于在朝廷之中安插了一條隱秘的眼線,能夠隨時為自己傳遞京城的各種消息。

      再加上有魏國公府徐妙錦、徐增壽以及宮中王景弘等一眾早已被他拉攏的太監宮女作為內應,京城之中無論發生任何風吹草動,都絕無可能瞞過遠在千里之外的朱棣。

      朱棣做的這些布置,并非毫無意義的無用之功,因為他還想借著這些渠道,對儲君之位做最后一次爭取。

      這不,就在他返回北平后不久的這個寒風凜冽的冬日里,朱棣收到了來自京城的第二封密信。

      第一封密信是前幾日送達的,信中是朱高熾提出的建議——希望燕王府能與獻王朱椿一派結盟,并請求朱棣派遣心腹之人前往京城商議結盟的具體事宜。

      當時朱棣看到這封信后,心中既有些意外,又帶著幾分驚喜,他沒想到朱高熾這次竟能有如此遠見卓識,當即就派遣心腹大將張玉秘密前往南京,負責與獻王一派接洽。

      卻不想張玉剛離開北平沒多久,第二封來自京城的密信便又送到了燕王府。

      朱棣滿心歡喜地以為又是什么天大的好消息,當即拿著密信來到后堂,找到王妃徐妙云和首席幕僚道衍和尚,準備與他們一同分享這份喜悅。

      可當密信被拆開,朱棣逐字逐句看完信中內容后,臉上的笑容漸漸凝固,最后徹底變得面無表情,眉頭卻緊緊蹙起,眼中滿是凝重之色。

      原本滿懷期待的徐妙云和道衍和尚見此情景,也連忙收斂了臉上的笑容,神情凝重地注視著朱棣,心中隱約察覺到事情或許并非如預想中那般順利。

      朱棣沉默了片刻,沒有說話,只是將手中的密信遞給了身旁的道衍和尚。

      道衍和尚下意識地接過密信,先是看了一眼神色陰沉的朱棣,又轉頭看向同樣滿臉疑惑的徐妙云。

      徐妙云微微點了點頭,示意道衍和尚先查看信中內容。

      道衍和尚深吸一口氣,將目光投向密信之上,逐字逐句仔細閱讀起來。

      隨著閱讀的深入,道衍和尚原本平靜的面色也漸漸變得凝重起來,眉頭同樣緊緊皺起。

      隨后,密信傳到了徐妙云手中,她快速瀏覽完信中內容后,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聲音中帶著幾分難以置信:“齊泰竟然被下獄了!從京城傳信到北平需要幾日時間,照此推算,恐怕齊泰此刻已經快要被處決了。”

      “更糟糕的是,楊靖也已經主動辭官歸隱,聲稱從此不再過問朝中任何事務。這一下,獻王朱椿一派可謂是元氣大傷,實力大損,往后想要再翻身可就難如登天了。”

      “如此一來,高熾前幾日在信中提及的與獻王一派結盟之事,也就此化為泡影,不告而破了。”

      徐妙云的話音落下后,整個殿堂之內陷入了一片死寂,只剩下窗外寒風呼嘯而過的聲音。

      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來得實在太過迅猛,根本不給任何人喘息和反應的時間。

      足足過去了一盞茶的功夫,道衍和尚才緩緩深吸一口氣,打破了殿內的沉默,語氣中帶著幾分感慨和凝重:“先前老衲便曾覺得,儲君之位既定之后,朝中局勢太過平靜,風波不夠劇烈,危機也不夠明顯,如此反常的平靜之下,必然會有反復出現。卻萬萬沒有想到,這反復來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猛烈——齊泰竟然直接被判處了死刑,而楊靖那只老狐貍,竟然也被嚇得直接辭官歸隱,再也不敢涉足朝堂之事。”

      “更何況,信中明確提及此事發生得又急又快、又兇又猛,朝中各方勢力都還沒來得及做出反應,事情便已經塵埃落定。這顯然意味著,皇太孫朱允熥在朝中的勢力已經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加強,如今除了陛下之外,再也無人能夠制衡于他!”

      “另外,最讓人感到意外的是,獻王朱允炆本人竟然對這一切毫不知情。想來這都是那位呂氏娘娘背著獻王,暗中與齊泰、楊靖等人勾結謀劃的結果。而獻王在得知事情的真相之后,竟然被氣得精神失常,實在是可悲可嘆啊!”

      “大師!此時此刻,可不是可憐朱允炆那小子的時候!”朱棣的眼神幽幽,語氣中帶著幾分冰冷的沉重,“從朱允熥此次展現出的雷霆手段來看,他想要對付我們,或者對付朝中任何一個人,都可謂是輕而易舉、不費吹灰之力。如此一來,我們日后再想圖謀大業,恐怕會難上加難,我們燕王府的處境也會變得越發艱難兇險啊!”

      徐妙云也隨之皺緊了眉頭,憂心忡忡地附和道:“殿下所極是,接下來我們必須萬分謹慎行事了。此次高熾主動提出與獻王結盟,必然已經留下了蛛絲馬跡。一旦皇太孫朱允熥想要追究此事,很可能會順藤摸瓜,牽連波及到我們燕王府這邊,到時候后果不堪設想!”

      聽到徐妙云的這番話,朱棣的神色變得更加難看,心中的擔憂也愈發強烈。

      然而,道衍和尚卻提出了與兩人相反的看法,他忽然緩緩笑了起來,語氣中帶著幾分篤定:“殿下、王妃或許是多慮了。其實我們從朝中并未下達任何追究此事的詔令便可以看出,此事已然就此打住,陛下顯然有意控制局勢的發展,不愿意讓此事波及范圍過廣,所以才會讓皇太孫適可而止、就此收手。否則的話,以皇太孫此次展現出的雷霆手段,楊靖未必能夠順利辭官歸隱,而黃子澄與方孝孺等人,恐怕也難以繼續安穩度日。”

      “呃?”道衍和尚的這番話,讓朱棣與徐妙云夫妻倆頓時一陣愕然,臉上滿是驚訝之色。

      但仔細思索道衍和尚的話,又覺得其中蘊含著極為深刻的道理,不由得紛紛點頭。

      一時間,朱棣與徐妙云心中的沉重和擔憂消散了不少,不由得暗暗松了一口氣。

      “大師所極是,頗有道理。既然妙錦和增壽在信中都沒有提及朝廷要追究其他人罪責的相關事宜,想來事情確實如大師所判斷的那般,陛下是不想讓此事鬧得太大,以免動搖朝廷的根本。”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