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云一走,308宿舍就安靜了下來。
劉青山站在宿舍中央,環顧四周。宿舍還是那個宿舍,狹小、擁擠。但他那張床,已經徹底淪陷了。
那座由幾百封信件堆積而成的“信山”,將整張床堆的嚴嚴實實,不把這些信收拾整理一下,晚上是別想在這兒睡了。
“唉……”
劉青山無奈地嘆了口氣,脫下大衣,挽起袖子,“得,干活吧。”
除了想把晚上睡覺的地方收拾出來之外,他還打算等會兒整理完了,抽空好好看看那些編輯部來信。
說不定,這些信里就夾的有匯款單。
他之前投稿時,留的地址全都是“燕京大學中文系79級劉青山(收)”。
最近這幾個月來,雖然他一篇新作都沒有發表,但這并不代表他就沒有稿費收入了。
在這個年代,一篇爆款文章的生命力,是極其頑強和持久的。
那就是——轉載!
只要你的文章足夠好,只要它刊登在了《人民文學》、《收獲》或是《光明日報》這樣的頂級平臺上,那么接下來,全國上下,成百上千家省級、市級、甚至縣級的報紙和刊物,都會蜂擁而上地進行轉載。
《喬廠長上任記》、《傷痕》、《狗日的糧食》、《人生之路》、《致橡樹》、《一代人》、《回答》……
這些作品,現在正處在發酵和baozha的階段。
劉青山幾乎可以想象,此刻在某個小縣城,某個工廠的黑板報上,某個油田的內部刊物上,都可能正全文刊登著他的作品。
而按照這個年代的規矩,轉載,也是要給一筆轉載費用的!
雖然都不多,可能一篇轉載只給個十塊、八塊,甚至五塊、三塊。
但架不住量大啊!
正如老話所說,蚊子再小也是肉。
這幾百封信里,哪怕只有二三十封是轉載稿費,那加起來,也是一筆極其不小的數目了!
足夠他日常在燕園里橫著走,頓頓下館子吃紅燒肉都吃不完。
“就是不知道,這幫編輯……講不講武德了。”劉青山撇了撇嘴。
這個年代,版權意識還很薄弱,白嫖轉載的現象也屢見不鮮。但他相信,那些正規的報刊雜志,還是會遵守行規的。
想到這里,他干勁兒更足了。
這哪里是信山?
這分明是一座寶藏啊!
他不再猶豫,說干就干。
他先把王強的下鋪當成了中轉站,然后像愚公移山一樣,一捧一捧地將自己床上的信件,全都搬到了對面的床上。瞬間,王強的床也被淹沒了。
床板光復了。
劉青山松了口氣,一屁股坐在床上,開始分揀。
這是一項極其枯燥,但又充滿了開盲盒般期待感的工作。
不過劉青山還是太樂觀了。他以為這活兒很快,可真動起手來,才發現這幾百封信是多么恐怖的一個數量。他耐著性子,一封一封地看,一摞一摞地碼。
等他將一床的信都整理分好類后,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個半小時。
他那張本來就沒多大的書桌,此刻已經被這些信給徹底堆滿了。
而他心心念念的匯款單,則根本沒有來得及看。
因為他只是光看封面,通過封面上的寄件人來區分個人來信和單位來信,初步將這些信給分為兩類,他還沒來得及拆開信封看里面的信件。
他看著自己的書桌,此刻連個放胳膊肘的地方都沒有了。
想趴在那兒寫點東西,怕是都不行。
劉青山琢磨著,回頭得把這些信再找個地方安置。
老是這么堆在宿舍,肯定不行。
一是不安全。
這宿舍人來人往的,不但有本宿舍的人,還有隔壁宿舍乃至同樓棟的其他宿舍人來往,這幾百封信就算是丟個幾封,也根本不知道。
萬一再有幾張匯款單,丟了怎么辦?
二是實在太占地方了!
這宿舍的空間,本來就小得可憐。
四張鐵架床,四張桌子,塞得滿滿當當。現在,他這一堆信山,幾乎占據了整個宿舍將近四分之一的領土。
這不太合適。
“看來……還是得抽空,把這些玩意兒,全都拉到華僑公寓那邊去,或者團結湖那邊的房子。”劉青山心里盤算著。
兩套房子哩,專門拿一間當儲藏室足夠了。
想著這些,
不經意看了眼手表,竟然都下午一點半了。
“我靠,這么快?”
他本來還打算,整理完了趁著室友沒回來,睡個舒舒服服的午覺呢。
現在看來,是睡不成了。
下午第一節課的上課時間,是兩點鐘。
這會兒再躺下,估計剛睡著,上課鈴就響了。
“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