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姐環顧四周,這條巷子的雅致格調與寧靜氛圍,確實與“山海軒”的理念高度契合,但她作為投資方代表,職業本能讓她不得不考慮現實問題:“林師傅,我必須承認,這里的環境和氣質非常獨特,甚至可以說是完美契合我們的品牌調性。但是,從純商業角度評估,這里的自然客流量,恐怕連之前商圈選項的零頭都不到。而且,這里的物業產權復雜,大多為私人長期持有或由特定機構管理,極少對外出租,尋找合適店面的難度極大。此外,周邊的商業配套設施,如大型停車場等,也相對薄弱。選擇這里,前期市場培育的風險和挑戰不容小覷。”
李默也從最初的驚艷中回過神來,擔憂地說:“風哥,這話雖俗,但理不糙,酒香也怕巷子深啊。這里好是好,就像個世外桃源,可知道這條巷子、能摸到這里來的人,畢竟是小眾。”
林小風卻顯得胸有成竹,他解釋道:“我們要精準區分的概念是:‘流量’不等于‘留量’。我們追求的,不是那些漫無目的、隨機消費的過路客,而是那些真正懂得欣賞、主動尋求品質、并愿意為極致體驗投入時間和金錢的‘知音’。竹隱巷毗鄰翠湖,自然與人文環境得天獨厚。這里已經自發形成了一個高品質的文化生活社群,聚集而來的,正是我們所尋覓的目標客群。他們來到這里,本身就帶著‘慢下來’、‘享受時光’、‘尋找美好’的明確目的。在這里,‘山海軒’不是突兀的闖入者,而是自然而然的精神歸屬。”
“至于店面,”林小風的目光掃過巷子里那些各具風骨的小樓,語氣堅定,“困難確實存在,但正因為其稀缺和不易得,才更顯其價值。一個能與品牌靈魂共鳴的空間,是可遇不可求的緣分。我們可以借助長青資本的關系網絡去仔細打聽,也可以主動、真誠地去接觸一些潛在的業主。我相信,在這條巷子的某個角落,一定有一個正在等待‘山海軒’的空間。”
他轉向周小姐和李默,眼神清澈而堅定:“請記住,‘山海軒’要做的,不是去迎合最喧囂的市場潮流,而是要去創造一個新的市場,去引領一種更注重內心感受、更具審美品位的餐飲生活方式。選址在竹隱巷,其本身,就是對‘山海軒’品牌理念最有力、最高級的詮釋,也是對目標客群最精準的一次篩選和宣告。”
接下來的幾周,在長青資本強大的資源運作與人脈牽線下,團隊開始密集接觸竹隱巷內幾家潛在的物業業主。過程可謂一波三折,遠非一帆風順。有的業主安于現狀,并無意改變;有的對引入餐飲業態顧慮重重,擔心油煙、噪音和垃圾處理會破壞整個巷弄的寧靜雅致;還有的則嗅到了資本的意味,開出了近乎苛刻的租金和條件。
就在團隊屢屢受挫,似乎陷入僵局,連周小姐都開始考慮備選方案時,一個意想不到的轉機悄然出現。
在竹隱巷深處,有一棟位置極佳、坐擁一小方精致庭院的三層獨立小樓——竹隱巷27號。它的主人是一位常年旅居海外的老華僑。這位老先生對中華傳統文化有著極深的眷戀與熱愛,對這座承載著家族記憶的祖宅感情深厚。他此前拒絕過不少商業邀約,一心只想為這棟小樓尋找一位能真正讀懂其建筑美學、并能與之文化內涵相得益彰的“知音”租客,而非簡單的商業合作方。
當長青資本通過一位文化界名流作為中間人,將林小風的傳奇經歷、獨特的“山海”哲學理念以及精心繪制的“山海軒”空間設計藍圖呈遞給這位老華僑時,竟然極大地激發了老人的興趣。
老先生特意從海外打來越洋電話,與林小風進行了一次長達一小時的深入交流。兩人從中華飲食文化的“五味調和”聊到園林藝術的“步移景異”,從“和而不同”的處世哲學聊到“廚心”即“匠心”的專注精神,竟有種相見恨晚之感。
最終,林小風的才華、真誠以及對傳統文化與現代美學結合的獨到見解,深深打動了這位老華僑。他不僅欣然同意出租,還在租金和租期上都給予了極具誠意的支持,他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是:林小風必須承諾,用心呵護這棟老宅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并將“山海軒”打造成一個能真正體現當代中國生活美學與文化自信的品牌標桿。
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海軒”的最終選址,就此塵埃落定——省城,翠湖公園旁,竹隱巷27號。
這個在當時看來頗具反叛精神、甚至有些“離經叛道”的決策,卻恰恰體現了林小風超越常規商業思維的遠見。竹隱巷的靜謐雅致與深厚人文氣息,與“山海軒”追求極致體驗與文化內涵的品牌調性完美融合,使其在尚未正式開業之前,便已憑借其獨特的選址和背后引人入勝的故事,在省城的高端消費圈層、文化界與美食愛好者中,引發了巨大的好奇與持續的期待,為日后的輝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喜歡味界傳說請大家收藏:()味界傳說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