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師傅指點的是!是我考慮不周。”林小風心悅誠服,立刻虛心求教,“那您看,針對這個問題,該如何調整優化?”
白景琦背著手,在操作臺前踱了一步,目光掃過備料臺上的各種食材,顯然早已深思熟慮:“兩個主要思路。第一,優化出餐流程。將嬌嫩食材(尤其是春蔬)的最后處理環節極度壓縮時間,甚至可以考慮在出餐前最后一刻,用保持滾沸的高湯直接沖入已放入生鮮春蔬的湯盅,利用湯的高溫瞬間將其澆淋至剛剛斷生,這樣才能最大限度保持其翠綠色澤和爽脆口感。其他耐煮的食材則可以提前預處理好,在湯盅內進行保溫。”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第二,改良食材本身或其呈現形態。比如春蔬,是否可以選用相對更耐熱、耐放一點的品種?或者,改變其物理形態。例如,將蘆筍碾磨成極細膩的茸泥,與其他少量穩定性好的食材混合,既保留其清新風味和‘春’的意象,又能從根本上解決其易變軟、變色的缺陷,有時甚至能產生新的視覺效果。”
不愧是經驗豐富的國宴大師,瞬間就給出了切實可行、直指問題核心的解決方案。
林小風的大腦飛速運轉,結合白大師的建議深入思考起來。直接滾湯澆淋斷生,對火候把控、操作時機和團隊配合要求極高,在大型宴會緊張有序的出餐節奏下,任何一個環節的微小延誤都可能造成品質波動,風險較大。而改變食材形態,或許是個更穩健、更具創意發揮空間的方向……
他凝視著手中湯勺里那抹翠綠的蘆筍尖,忽然靈光一現,抬頭看向白景琦,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白師傅,您看這樣是否可行?春的部分,我們保留嫩豆苗進行快速焯水后過冰水(因其相對更耐放一些,色澤穩定性稍好)。而更嬌氣的蘆筍,我們取其最嫩的尖部,制成極其細膩的、翠綠色的蘆筍泥,適當調味使其口感順滑。在最終裝盤時,不用簡單的堆砌,而是用裱花袋將蘆筍泥在湯面或盅壁內側,巧妙地勾勒出‘春芽破土’或者‘搖曳柳條’的寫意圖案?這樣,我們既保留了蘆筍獨特的清新風味和‘春’的意象,又通過形態改變徹底解決了其易變軟變色的問題,同時還能提升湯品的藝術表現力和意境美感!”
白景琦聞,眼中驟然閃過一道精光,他仔細打量了林小風幾眼,似乎要重新評估這個年輕人。他緩緩點了點頭,嘴角甚至牽起一絲幾乎難以察覺的弧度:“用蘆筍泥作畫?將食材劣勢轉化為藝術優勢……嗯……這個想法,有點意思,突破了常規。可以朝這個方向試試看。”
陳先生也表示贊同,鏡片后的目光充滿欣賞:“確實巧妙。既能解決實際出品中的技術難題,又能進一步提升菜品的視覺藝術性和主題表現力,是一舉兩得的創新思路。”
方向一經確定,團隊立刻投入到第二輪緊張試制中!
這一次,林小風將調整重點放在了春蔬部分。他親自挑選了最新鮮肥嫩的蘆筍尖,快速焯水后迅速投入冰水,以最大程度鎖住其鮮亮的翠綠色澤。然后,他耐心地將蘆筍尖用細網篩反復碾壓、過濾,得到極其細膩、毫無纖維感的蘆筍泥,再調入極微量的鹽和少量清淡的雞湯,增加底味并使其口感更加順滑,便于裱花。
同時,他根據第一次品嘗的感受,再次微調了湯底的配方和熬制時間,使得各種鮮味的融合更加醇和、層次更清晰。他還專門設計了時間測試,模擬送餐過程,記錄下不同食材在特定保溫條件下能夠維持最佳口感和色澤的時間節點。
團隊三人的配合也愈發默契。林小風主導核心技術攻關和最終調味,小劉心細手巧,負責按照新要求精準地進行食材預處理,特別是蘆筍泥的制作;李默則發揮其條理分明的特長,負責詳細記錄每一次調整的參數、時間數據,并高效地協調所需物資。經過第一天的磨合與高壓挑戰,三人的協作明顯順暢了許多,雖然氣氛依舊緊張,但已經擺脫了最初的慌亂,有了些高效團隊的雛形。
白景琦大師在整個過程中依舊辭犀利,要求嚴苛,不時提出各種細節問題:“這版山藥泥的顆粒度是否足夠均勻?”“羊腩邊角的脂肪去除是否徹底?不能有一絲油膩感!”“湯汁的清澈度還要再提升,過濾的紗布需要更換更密實的。”但林小風能夠敏銳地感覺到,這位老師傅那挑剔的目光中,已經開始多了一絲對專業能力、學習速度和創新思維的認可。
這無疑是一個振奮人心的開始。
在嚴苛到極致的標準和無形的巨大壓力下,林小風和他的臨時團隊,正以驚人的速度吸收著養分,不斷突破自我,朝著那道能夠代表國家宴請水準的“四季和鳴湯”穩步邁進。每一次嘗試,每一次調整,都讓這道湯品離完美更近了一步。
喜歡味界傳說請大家收藏:()味界傳說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