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盅四季和鳴湯被小劉穩穩地端到了白景琦大師和陳先生面前。廚房里彌漫著高湯的醇香與緊張的氣氛,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這兩位評審的臉上。
白景琦依舊是那副嚴肅的表情,眼神銳利如鷹。他沒有急著動手,而是微微俯身,仔細審視著湯品的色澤和造型。只見白瓷湯盅內,清澈見底的湯液如同山澗清泉,分區擺放的食材色彩和諧:嫩綠的春蔬、乳白的夏菌、金黃的秋實、淡褐的冬肉,在湯中若隱若現,宛如一幅立體的四季畫卷。從視覺效果上看,這盅湯已經無可挑剔。
他拿起一個素白的瓷勺,在燈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先是舀起一勺清湯,輕輕吹了吹,送入口中。
湯汁入口的瞬間,白大師的眼睛微微瞇了一下。站在一旁的林小風屏住呼吸,注意到白大師拿著勺子的手指不易察覺地收緊了些。那是一種極其醇和、綿長的鮮味,層次豐富得像是一首交響樂——雞鴨的鮮亮、干貝的咸鮮、羊骨帶來的深厚底蘊,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溫暖妥帖地滑過喉間。更難得的是,這道湯毫無腥膻雜味,只有一種令人舒適的、高級的鮮美。掃湯工藝確實到位,湯質清澈見底,口感卻絲毫不顯單薄,反而有著恰當的厚度。
接著,白景琦開始依次品嘗盅內的食材。他的動作很慢,很仔細,每一口都要在口中停留片刻。
嫩豆苗和蘆筍尖在齒間發出細微的脆響,保留了極致的清新爽脆,在醇湯的襯托下,更顯生機勃勃,仿佛春風拂過舌尖。
雞樅菌吸飽了湯汁,滑嫩鮮香,帶著菌類特有的芬芳,在口中綻放出夏日的豐饒。
山藥泥細膩甘甜,百合清甜軟糯,蓮子白果粉糯回甘,構成了秋日豐收的滿足感,溫暖而踏實。
最后是那幾塊羊腩肉,燉得酥爛,入口即化,只有濃郁的肉香和湯的鮮味,毫無油膩之感,恰似冬日里圍爐的暖意。
每一種食材,都處理得恰到好處,在保持了自身獨特風味的同時,又被那碗高湯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了一種和諧而富有變化的味覺體驗。更難得的是,隨著不同食材的品嘗,口腔中仿佛真的能感受到一種意象上的流轉——從春的清新,到夏的鮮爽,到秋的豐腴,再到冬的溫暖醇厚。
白景琦放下勺子,沉默了片刻,臉上那慣有的嚴厲線條,似乎柔和了一絲。他沒有立刻評價,而是看向陳先生,示意他也品嘗。
陳先生推了推金絲眼鏡,他的品嘗過程更為細致,甚至用勺子輕輕撥開食材,觀察它們在湯中的狀態。最后,他舀起一勺混合了多種食材的湯,緩緩送入口中。片刻后,他眼中閃過一絲驚異,看向林小風,語氣中帶著明顯的贊賞:“林師傅,這第一版試制品,已經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期。湯底醇鮮,層次分明,食材處理精良,火候把握精準。尤其是這種‘四季交融’的意境表達,確實很有巧思。我個人認為,基本方向是正確的,意境也很到位。”
能得到以嚴謹著稱的陳先生的肯定,林小風一直懸著的心稍稍落下了一些,他悄悄在圍裙上擦了擦手心的汗。
然而,白景琦此時開口了,語氣依舊平穩低沉,卻像一把精準的手術刀,直指核心:
“湯,不錯。食材,處理得也還行。”他先給予了肯定,但緊接著話鋒一轉,“但是——”這個“但是”讓廚房剛剛有所緩和的氣氛再度緊繃起來,“你有沒有考慮過,溫度?”
溫度?林小風微微一怔,這個角度確實是他未曾深入思考過的。
“國宴是分餐制,不是家宴。”白景琦看著林小風,解釋道,語氣中沒有責備,更像是陳述一個事實,“湯品從廚房制作完成,到由服務員依次送到數十位甚至上百位賓客面前,中間有一個不可避免的時間差,可能是幾分鐘,也可能更長。你這個湯,食材種類多,質地差異大,尤其像蘆筍尖、嫩豆苗這類嬌嫩的‘春蔬’,對溫度和時間極其敏感。如果湯的溫度不夠,或者放置時間稍長,春蔬就會變黃變軟,失去清脆口感,‘夏’部的雞樅菌也會因持續浸泡而口感變軟、風味流失。這會嚴重影響最終呈現的效果和賓客的體驗。”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大型宴會餐飲的核心難點——出品穩定性與時間把控對菜品質量的致命影響。
林小風立刻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背后驚出一層細汗。他在精致小廚房或家庭烹飪中習慣了即做即上,確實忽略了國宴這種大規模、標準化出品流程中的關鍵變量。時間和溫度,此刻成了這盅“四季和鳴湯”最大的潛在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