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酒店套房,林小風反手鎖上臥室的門,將外界的喧囂徹底隔絕。他需要絕對的安靜,來面對這場前所未有的挑戰。暖黃色的燈光下,他深吸一口氣,坐在書桌前,小心翼翼地拆開了那個帶有保密性質的密封文件袋。
紙張滑出的聲音在靜謐的房間里格外清晰。他將文件在桌上鋪開,一共三份。第一份是《亞太城市經濟發展論壇背景資料》,他快速瀏覽了主辦方、主要議題,目光在已確認參會的長長一串城市和嘉賓名單上停留最久,心中對即將面對的是一個怎樣多元化的場合有了更具體的概念。第二份是《參會主要國家及地區飲食文化與禁忌匯總》,內容極為詳盡,不僅列出了穆斯林忌豬肉、印度教徒忌牛肉等主要禁忌,還細化了某些地區對酒精、特定香料甚至某種烹飪方式的避諱,以及常見的過敏原如堅果、海鮮等的提示。林小風的指尖劃過一行行文字,眉頭微蹙,這比他預想的還要復雜。第三份文件則是《國宴級別后勤安全保障規范摘要》,里面關于食材從源頭追溯、檢驗檢疫、專用庫房儲存、標準化處理、烹飪過程監控到最終留樣備查的流程,嚴格得像一部精密儀器的操作手冊,每一個環節都責任到人,不容絲毫差池。
他看得極慢,幾乎是逐字咀嚼。強大的記憶力和邏輯分析能力此刻高速運轉,像一臺高效的掃描儀,將關鍵信息分門別類地刻入腦海,并迅速提煉出核心要點:
包容性——這是首要原則,也是最大的枷鎖。豬肉、牛肉(對部分人群)被排除,一些可能引起文化不適的特殊食材(如狗肉、特定昆蟲)也絕不能出現。選擇的圈子被劃定了硬邊界。
安全性——流程繁瑣至極,但又是不可動搖的底線。這意味著食材選擇不能只追求新奇,還必須考慮其來源的可控性和處理過程中的風險。
代表性——要能承載中華美食的深厚底蘊,絕非一道普通家常菜所能勝任。
創新性與溫度——這是他存在的價值,是秘書長點將的核心要求。要新,但不能怪;要暖,但不能膩。
可操作性——最終要在大廚房里穩定出品數百份,理想必須扎根于現實。
這些條件,一條條,一件件,如同無形的繩索,捆綁著創意的翅膀,讓它無法天馬行空,必須在有限的天空下,畫出最美的軌跡。
林小風向后靠在椅背上,閉上雙眼,手指無意識地在木質桌面上輕輕敲擊,發出規律的輕響。腦海中的思緒卻如潮水般翻涌。
做什么湯?
經典的佛跳墻?念頭剛起,便被否定。食材過于奢華張揚,且內含火腿(豬肉),直接觸犯禁忌。更重要的是,其濃墨重彩的風味,與他想要的“潤物細無聲”的溫暖基調相去甚遠。
開水白菜?意境清雅,技藝高超,但且不說其清湯底往往離不開火腿、干貝(同樣有禁忌風險),其極致追求“清鮮”所帶來的距離感,在外交宴請這種需要親和力的場合,可能顯得過于“高冷”,不夠平易近人。
西湖牛肉羹?名字就出了問題,即便將牛肉替換成雞茸,其酸辣口味也并非普世接受的風味……
一個個曾經熟悉或閃過的方案在腦海中輪番登場,又迅速被苛刻的條件淘汰出局。他需要的,不僅僅是一道好喝的湯,更是一道能夠跨越語和文化障礙,直指人心深處對“溫暖”、“舒適”與“和諧”共同渴望的媒介。
他的思緒漸漸飄遠,試圖從更深的文化根源中尋找答案。他想起了中華文明的核心智慧——“和而不同”。
《論語·子路》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真正的和諧,并非強求一致,而是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基礎上,達成一種更高層次的平衡與融洽。這場匯聚了多元文化的宴會,不正需要這種精神嗎?來自世界各地的賓客,帶著各自獨特的文化背景和飲食習慣,如同風味各異的食材。一場成功的宴會,不是要將他們“同化”成一個味道,而是要搭建一個平臺,讓這些“不同”友好共存、相互映襯,最終融合成一場令人愉悅的整體體驗。
這,不就是“和而不同”在餐桌上的完美詮釋嗎?
那么,如何將“和而不同”這一抽象理念,轉化為一道具體可感、可品的湯羹?
林小風的思維繼續深入探索。中華文化中,還有什么思想與“和”緊密相關,并能巧妙地具象化在食物之中?
他的目光無意中再次掃過文件上論壇的舉辦時間——下個月,恰是秋末冬初之交。
秋收冬藏……四季輪回……時間流逝……
一道靈感的閃電,驟然劃破思維的迷霧!
四季!
“天人合一”強調順應天時,而“四季”的交替,正是大自然展現其“和而不同”哲學最直觀、最壯麗的篇章!春的生機、夏的絢爛、秋的豐盈、冬的蘊藏,每個季節特性鮮明、“不同”至極,卻又無縫銜接,共同構成一個完整、和諧、周而復始的生命循環體系。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如果用“四季”的概念來架構這道湯呢?
不是簡單粗暴地拼湊四道季節湯品,而是精心擇取每個季節最具代表性的風物,將它們各自的韻味、口感、色彩,巧妙地編織進同一碗清澈的湯底之中。讓品嘗者在一勺一箸間,仿佛能體驗到時光的流轉,感受到不同特質和諧共生的哲學之美。
這個念頭讓林小風瞬間坐直了身體,疲憊一掃而空,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
“和而不同”是靈魂,是想要傳達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