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科舉,仍以詩賦為主,難以選拔真正的人才。”她對張沐道,“本宮欲加試實務策論,你以為如何?”
張沐贊同:“臣也正有此意。但恐遭守舊派反對。”
果然,新政一出,反對聲四起。連河間王都拄著拐杖來找阿嬌:“詩賦取士,自古皆然。貿然更改,恐失士子之心。”
阿嬌耐心解釋:“王叔,如今天下需要的是治國安邦之才,不是吟風弄月之士。”
她取出一份策論:“這是今科狀元王綰的《治河策》,若按舊制,這等經世之文恐怕難登金榜。”
河間王閱后,久久不語,最終嘆道:“或許...你是對的。”
在老王爺的默許下,科舉改革順利推行。
然而更大的挑戰接踵而至。
這日,阿嬌正在審閱各地舉子名單,劉無采匆匆來報:“殿下,出事了。隴西舉子李固在返鄉途中遇襲!”
“怎么回事?”
“似乎是...有人不想他參加明年的科舉。”
阿嬌眸光一冷:“查!”
三日后,真相大白。主使竟是隴西太守!因李固曾揭發他貪贓枉法,故而下此毒手。
“好個膽大包天!”阿嬌立即下令罷免隴西太守,由李固傷愈后接任。
此事震動朝野。誰也沒想到,長公主如此重視寒門學子。
此后,科舉風氣為之一新。各地寒門舉子紛紛上書,稱頌新政。
但阿嬌知道,改革才剛剛開始。
這日,她召見新任吏部尚書張沐:“本宮欲開武舉,你以為如何?”
張沐震驚:“武舉?”
“不錯。”阿嬌展開輿圖,“如今四海升平,但武備不可廢。開設武舉,既可選拔將才,又可提振尚武精神。”
張沐沉思片刻:“妙計!但具體章程...”
“本宮已有設想。”阿嬌取出一卷文書,“分馬射、步射、兵法、武藝四科...”
就在武舉籌備之際,一個意外發生了。
北疆突發叛亂,叛軍首領竟是前科武進士!此人因仕途不順,勾結匈奴作亂。
“是臣失察。”張沐請罪。
阿嬌搖頭:“錯不在你。此事正好說明,科舉不能只重才學,更要重品德。”
她立即下令:今后科舉,需加試“德性科”,由地方官出具品行證明。
與此同時,她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允許商人子弟參加科舉。
“士農工商,四民平等。”她在朝會上宣布,“只要才德兼備,皆可為國效力。”
此一出,天下震動。商人地位一直低下,如今竟能與士子同科考試!
長安西市,商賈們聚在商幫會館,激動不已。
“長公主圣明!”鹽商烏廷威之子烏承嗣熱淚盈眶,“我烏家終于有出頭之日了!”
然而反對聲如潮水般涌來。以周太傅為首的保守派聯名上書,痛斥此舉“敗壞綱常”。
“陛下!”周太傅在朝會上聲淚俱下,“若讓商賈之子入仕,豈不是要與他們同殿為臣?這成何體統!”
劉榮看向珠簾后的阿嬌。
阿嬌緩緩起身:“周太傅可知道,如今國庫歲入,商稅占了幾成?”
周太傅一愣。
“五成!”阿嬌環視眾臣,“商人納稅供養朝廷,他們的子弟為何不能報效國家?”
她走到周太傅面前:“太傅府上的絲綢、瓷器,哪一樣不是來自商人?既然享受商人帶來的便利,為何又要輕視他們?”
周太傅面紅耳赤,無以對。
就這樣,商人子弟終于獲得科舉資格。
轉眼又到春闈。這一次,參考者中不僅有女子、寒門,還有商人子弟。
放榜那日,更讓人震驚——商人之子烏承嗣竟高中進士!
“蒼天有眼!”老烏廷威在府中設宴三天,大肆慶賀。
然而就在一片喜慶中,阿嬌發現了一個嚴重問題:各地舉子水平參差不齊,很多邊遠地區的學子連基本的經義都不懂。
“這不公平。”她對張沐道,“朝廷應該設立官學,讓天下學子都有讀書的機會。”
張沐為難:“這需要大量銀錢...”
“本宮自有辦法。”
阿嬌立即推動稅制改革,對富商巨賈加征“教育稅”,專款用于興辦官學。
與此同時,她允許致仕官員開辦私學,傳承學問。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阿嬌知道,教育改革的成效需要時間,但她愿意等待。
這日黃昏,她與張沐站在太學最高處,俯瞰著下面苦讀的學子。
其中有不少女子,正捧著書卷專心致志。
“還記得我們初次相見嗎?”張沐忽然問。
阿嬌微笑:“在梁國,你冒著大雪來報信。”
“那時臣就在想,”張沐輕聲道,“這個女子,定能開創一個全新的時代。”
阿嬌望著西沉的落日:“這個時代,需要更多人來開創。”
她的目光掠過太學,掠過長安,望向更遠的未來。
科舉的改革,只是開始。她要讓這個帝國,真正成為人盡其才的樂土。
未央宮的燈火次第亮起,照亮著學子們前行的路。
而在不遠處的將來,這些學子中將有人成為宰相,有人成為名將,有人成為循吏...
他們都將記得,是一個女子,為他們打開了通往理想的大門。
新時代的曙光,正在每一個苦讀的夜晚后悄然來臨。
喜歡金屋辭:鳳弈未央請大家收藏:()金屋辭:鳳弈未央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