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元七年的春闈,長安城籠罩在一種前所未有的氛圍中。禮部門前,除了往年的青衫舉子,竟多了十余個女子的身影,她們或戴帷帽,或著儒衫,在眾人異樣的目光中坦然步入貢院。
“牝雞司晨,國之將亡啊!”老臣周太傅在轎中瞥見這一幕,痛心疾首地放下轎簾。
暖閣內,阿嬌正在聽取劉無采的稟報。
“...各地舉子中,以江南王綰、隴西李固最為出色。女子中,會稽虞姬的才名早已傳遍江南。”劉無采頓了頓,“但朝中反對聲浪甚高,連一向支持新政的御史大夫直不疑都上書勸諫。”
阿嬌神色平靜:“直大夫怎么說?”
“他說...女子參考有違祖制,恐致綱常紊亂。”
張沐立在一旁,聞道:“臣以為,當以才學取士。只是太后仙逝后,宗室中以河間王劉德為首的老派勢力...”
話音未落,宮人急報:“河間王求見!”
須發皆白的河間王劉德拄著拐杖而入,不等行禮便道:“長公主!科舉取士乃國之大事,豈能兒戲?讓女子參考,是要讓天下人恥笑我大漢無人嗎?”
阿嬌起身相迎:“王叔此差矣。太后在世時常說,治國當唯才是舉。緹縈救父,班昭續史,不都是女子中的英才?”
河間王一怔,語氣稍緩:“即便如此,也該循序漸進。如今這般大張旗鼓...”
“正因要大張旗鼓,才能彰顯朝廷的決心。”阿嬌扶老王爺坐下,“王叔可記得,當年太后是如何力排眾議,推行與民休息之策的?”
提及竇太后,河間王神色黯然:“若是太后還在...”
“正因太后不在了,我們才更要完成她未竟的事業。”阿嬌懇切道,“王叔,這個時代需要改變。”
河間王長嘆一聲,不再反對。
然而真正的風波才剛剛開始。
三日后春闈,貢院外人頭攢動。當虞姬等女子步入考場時,一個錦衣舉子突然攔住去路:
“女子也配進貢院?不如回家繡花去!”
虞姬不卑不亢:“朝廷開科取士,未限男女。公子若覺得不配,大可不必參考。”
“你!”錦衣舉子惱羞成怒,正要發作,卻被一個清朗的聲音打斷:
“王公子好大的威風。”
眾人回頭,只見新科武狀元李敢帶著一隊禁軍巡考而至。
“李...李將軍...”錦衣舉子頓時氣短。
李敢冷冷道:“擾亂考場秩序者,取消考試資格。王公子請回吧。”
這場風波雖平,但暗流涌動更深。
春闈結束那日,阿嬌正在批閱奏章,劉榮怒氣沖沖而來:“姑姐!有人要在科舉上做手腳!”
原來劉榮微服私訪時,偶然聽到幾個舉子在酒肆密談,說要誣告女子舉子作弊。
“可知主使是誰?”阿嬌冷靜地問。
“似乎是...周太傅的侄孫周顯。”
周太傅!這位三朝元老,向來是保守派的領袖。
阿嬌沉思片刻:“陛下不必擔心,本宮自有安排。”
放榜前夜,貢院突然戒嚴。張沐親自坐鎮,所有試卷重新密封。
然而就在此時,意外發生了——存放試卷的庫房突然起火!
“保護試卷!”張沐第一時間沖進火場。
混亂中,一個黑影悄悄潛入,正要調換試卷,卻被埋伏的蘭臺社精銳當場擒獲。
經審訊,此人果然是周顯的家仆,受命誣陷虞姬作弊。
“好個周家!”劉榮大怒,“傳旨,將周顯下獄!”
“陛下息怒。”阿嬌勸阻,“周顯雖有過錯,但周太傅畢竟是三朝元老。若嚴懲,恐寒了老臣之心。”
她親自去周府拜訪。周太傅稱病不見,阿嬌就在府門外高聲道:“太傅常‘為國選才’,為何對女子獨存偏見?”
門內久久無聲。就在阿嬌準備離開時,側門開了。
周太傅之子周建躬身道:“家父請長公主花廳一敘。”
花廳內,周太傅背身而立:“長公主究竟想要什么?”
“本宮想要一個真正的人盡其才的大漢。”阿嬌誠懇道,“太傅若能摒棄成見,本宮愿在太學增設女科,請太傅門生主持。”
老太傅緩緩轉身,神色復雜:“長公主可知道,老夫為何反對?”
“請太傅指教。”
“不是因為輕視女子,”周太傅長嘆,“而是擔心變革太快,動搖國本啊!太后在世時,每每推行新政,必先安撫老臣,循序漸進...”
阿嬌肅然:“太傅教訓的是。是本宮心急了。”
這一老一少在花廳內長談至深夜。
放榜那日,貢院前人山人海。當榜文展開時,全場嘩然——前十名中,竟有三位女子!虞姬更是高中探花!
“不可能!”落榜的舉子們群情激憤,“定是舞弊!”
就在騷動將起時,周太傅突然現身:“本次科舉,老夫全程監督,絕無舞弊!”
舉子們愣住了。誰也沒想到,最反對女子參考的周太傅會出面作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
周太傅繼續道:“虞姬的策論《論鹽鐵平準》,見解獨到,切中時弊。爾等若不服,可去太學查閱試卷!”
這下再無人敢質疑。
瓊林宴上,新科進士們向阿嬌謝恩。虞姬尤其激動:“若非長公主,民女終其一生也只能困守閨閣。”
阿嬌微笑:“是你自己的才學贏得了功名。往后為官,當以百姓為重。”
然而風波并未平息。不久,市井間流傳起謠,說虞姬與主考官張沐有私情。
“荒唐!”劉榮氣得摔碎茶盞,“朕要嚴懲造謠者!”
阿嬌卻道:“陛下不必動怒。這等謠,越理睬越是甚囂塵上。”
她召見虞姬:“你可愿外放為官?”
>t;虞姬毫不猶豫:“但憑長公主安排。”
三日后,虞姬被任命為會稽郡丞,成為本朝第一個女地方官。
消息傳出,又是一片嘩然。但虞姬到任后,勵精圖治,很快得到百姓擁戴。
與此同時,阿嬌開始著手改革科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