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說的都是個別案例吧,大部分孩子應該還是好的。”
高老板道:“我曾經看過一部小說,就是描寫福利院兒童的,里面的孩子都挺善良的,一群孩子吃一塊糖,咬到最后還能剩大半塊。”
“所以你看的是小說,小說里都是真善美,但生活中往往是假丑惡。”王院長道:“我也經常給孩子們發糖果什么的,但聰明的孩子拿到糖果的第一時間,就會塞進嘴里,盡快吃完,你知道為什么嗎?”
“還能為什么。”
老供案道:“吃得慢了,就會被比他們大的孩子搶走。”
“對。”
王院長點頭表示認同:“雖然有鄭府撥款,但福利院的經費都是有限的,最多也就能保證孩子們餓不死,想吃點好的可不容易。”
“為了一塊糖,一片肉,就能讓他們人腦袋打成狗腦袋,所以團結友愛是很少存在的,他們倒是經常為了爭搶東西,而拉幫結派。”
“這話對。”
老供案跟王院長一唱一和道:“我就處理過不止一個從福利院出來的小團伙,那幫小崽子可是兇得很。反正也沒有家人,了無牽掛。”
“再說句不該說的。”
王院長道:“從小被拋棄,又生長在跟養蠱差不多的環境里,好多福利院長大的孩子心里都是偏激扭曲的,很容易走極端。他們進入社會,往往會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讓他們長大是對社會的危害。”
“當然了。”
覺得自己說得有點過,王院長又忙往回找補:“出淤泥而不染的好孩子肯定也是有的,不過長歪的更多。倒不是我們的工作人員不負責任,而是自己家一兩個孩子管好都不容易,更別說管幾十個孩子。”
“所以你的意思是不能給福利院捐錢捐物,讓他們自生自滅最好?”高興總結道:“他們已經夠可憐了,對他們好點不行嗎?”
“我可不是這個意思。”
王院長忙否認道:“我們肯定是熱烈歡迎社會上的愛心人士對我們福利院進行捐贈,但是你們的愛心最后能落實多少,可不好說。”
“捐錢?”
“金額小了沒什么意思,金額大了,肯定得通過民政部門,雁過拔毛,層層扒皮以后,最后能用到孩子頭上的屈指可數。”
“捐助人也不是沒想過別的辦法,比方說設立醫療資金,把錢存到醫院賬號上專款專用。可是根本阻止不了他們鉆空子,比方說掛福利院兒童的名,給自己家的孩子拿藥治病,甚至拿進口藥出去變現。”
“捐物?”
“我上一任院長被抓以后,供案查抄他的家產,他們家里用的電視機、洗衣機甚至家具都是愛心人士捐贈給福利院的。愛心人士去福利院沒見到捐贈的物品,他就說壞了拿去維修了。”
“就連捐衣服,都穿不到孩子們身上。”
“去年冬天有家服裝廠給我們院捐了一批面包服,孩子們確實穿上了,不過拍完照以后就讓他們脫下,然后送到夜市上賣了。”
“并且不光當領導的拿,普通工作人員也伸手。”
“捐給福利院半扇豬,最后吃到孩子們肚子里的肉能有個半拉豬臀尖就算不錯了。剩下的肉不是被食堂的人拿了,就是被別的工作人員給分了。其實也不全怪他們貪心,主要是福利院待遇實在太差了。”
“從事福利事業的人確實得有一顆愛心,但誰都不是圣人,都是拖家帶口有一大家子人要養。哪怕你開始能守住初心,不拿不占,但是別人都拿了,你自己要是不拿會覺得心里不平衡,會對不住自己。”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