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照齋的作坊里彌漫著一股淡淡的膏香,是牛角留下的油味。
伙計拿起一只牛角,介紹起了制燈工藝。
“第一步是選角,明照齋做燈,牛角只要老黃牛的上角,下角油多、質疏,不成器,上角經年風霜,角質緊致,光澤沉穩。”
說話間,伙計用指甲敲了敲牛角:“聲脆的,就是好角,聲音要是悶,證明角里有空,那是廢材。
選好的牛角,要用溫醋水浸三日,去腥脫油,就和玉石開光一樣。”
介紹過了選角,伙計又到了一口鐵鍋前:“牛角出水之后得做第二步,劈片,有的作坊劈片直接用燒的,明照齋和他們不一樣,我們是先加配料去煮,把牛角煮軟了。”
張來福問:“配料都是什么?”
伙計一瞪眼:“這能告訴你么?這是明照齋的秘方!”
張來福沒再問,伙計接著說道:“等煮的火候到了,用小刀把牛角剖開,再用木楔緩緩撐住,之后再用火烘烤,烘軟后壓平,留一夜,角片光滑如玉,才是我們明照齋的手藝。”
說的這么復雜,其實就是通過加熱,把牛角壓成薄片,張來福懂這個。
“第三步就是刮磨了,用小刀削去毛刺兒,用鯊魚皮打底磨粗,再用灰粉細細拋光。刮好之后用麻布蘸少許桐油抹勻,既是封角,也是養色。”
聽到這里,張來福覺得女神的位置越來越高了。
“第四步是合燈,燈罩用糯米膠調魚鰾膠黏合,你買的那盞燈,還要包上青銅,銅條先以小鏨刀雕云紋,再以細釘定牢,嵌邊要平、要正,不能咬角,也不能露縫。
燈底用烏木車出圓托,鑲銀絲“明”字,角罩、銅邊、木托、芯座一層層疊起,最后以竹銷釘合。”
聽到這里,張來福感覺女神的距離越來越遠了。
阿強繼續介紹:“最后一步就是試光,試燈要在夜里,燈芯用羊油燭芯,香而不膩,火色溫潤,不照眼,不漏火,不見芯,三者全成,才是好燈。”
“好燈!”張來福捧了一句,他在認真掂量自己是不是這行人。
這位伙計把牛角燈的整個制作過程都展示在面前了,可張來福獲得的感應,也確實比在蠟燭鋪子強烈了不少。
可女神就是女神,張來福總覺得自己和牛角燈并不生活在同一個世界里。
“角生百年,只為今宵一亮,”掌柜的提著牛角燈走到張來福近前,“明照齋做燈,不為照路,只為照心,朋友,你是入了行的手藝人,但還找不著行門吧?”
張來福一驚,這掌柜的厲害,還真把心給照出來了。
牛角燈匠,三百六十行之一。
這位老掌柜剛剛用了牛角燈這行的絕活,紋影窺心。
不同的牛角燈有不同的燈紋,燈紋打在不同人的臉上,會有不同的變化,
張來福也沒隱瞞:“確實是來找行門的,只是覺得……”
“覺得我這行門不像是吧?”掌柜的笑了笑,“行門這東西我也看不出來,可我覺得你確實不是我這行的,但行門離著我這也不遠,這盞燈你還要么?”
“要!”
這個燈必須買,當初答應買燈,人家掌柜的才讓張來福看了工坊。
其實這都算掌柜的給了人情:“小伙子,要不是看你行門相近,別說八塊,你給八十大洋,我都不能讓你進匠坊。
你覺得我這行門不對,那就去上瑞華坊看看,阿強,你給他指個路。”
阿強帶著張來福去了瑞華坊,這家鋪子大,比明照齋大了許多,正中一塊朱紅漆招牌,上有金漆大字,兩側是一副對聯,上聯是:人前一盞燈,燈下百家事,下聯是:手里千層紗,紗中十里春。
這家鋪子不賣牛角燈,賣的是紗燈。
大戶人家門口的大宮燈,商號門前的字號燈,深宅大院里的廊檐兒燈,一般都是這類紗燈。
紗燈透光度明顯不及牛角燈,但輕紗之下的光暈,倒讓張來福覺得十分親切,至少不像牛角燈那么高不可攀。
鋪子里一排排燈架上掛著各色紗燈,伙計出來招呼生意:“客爺,買燈?”
沒等張來福開口,阿強先說話了:“這是錢掌柜介紹來的,過來看看行門。”
張來福這才知道,明照齋牛角燈鋪那位老掌柜姓錢。
“看行門?”這事兒伙計做不了主,他趕緊找掌柜去了。
瑞華坊的掌柜來了,和阿強客套了幾句,轉臉對張來福道:“行有行規,有些東西不能看,可既然是明照齋介紹的,勞煩轉告錢掌柜一聲,這個面子我給了!”
張來福之前買了一盞牛角燈,錢掌柜不僅讓阿強給帶路,還讓阿強給做了個引薦,這八塊大洋,花得是真值。
掌柜的叫來一個伙計,請張來福到工坊走一圈。
工坊在后院,分成三進,前進是剪紙、扎骨的地方;中進是上膠、裱紗的干屋,后進是晾燈的天井,幾排竹竿高高架起,紗燈掛得滿滿當當。
伙計大致說了說工法:“紗燈工法有五步,一是扎骨——用細竹條或柳篾編出骨架。
二是糊紗,用米漿調漿糊,把紗布糊在竹骨上。
三是畫樣,畫師在燈面上畫花鳥人物,筆法不如畫坊精細,但講究個鮮艷,看著很熱鬧。
四是封口上油,燈籠干后再刷一層油,柔亮又防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