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者”那無聲卻沉重的注視,如同懸于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讓“星火網絡”內部的空氣再次凝固。然而,這一次,退縮的聲音卻微弱了許多。
那道來自“外面”的、龐大意志的“影子”脈動,像一塊投入平靜湖面的磁石,牢牢吸引住了所有知曉其存在的意識。它太微弱,卻又太真實。它證明了“守夜人”的遺產并非虛妄,證明了“裂隙”彼端確實存在著他們無法想象的宏大存在。
恐懼依然存在,但一種更強烈的、名為“求知”的火焰,在網絡的意志中悄然燃起。
“我們不能停下。”這一次,是“余燼文明”的一位古老者率先發聲,他的意念中帶著一種近乎虔誠的熾熱,“這是我們第一次,不依靠任何轉述,直接感知到‘外面’的痕跡!哪怕只是一道影子,也蘊含著無窮的信息!‘記錄者’的注視是風險,但放棄這個機會,將是永恒的遺憾!”
“守望者陣列”也表達了支持:“風險可控。我們提升了隱匿等級,‘記錄者’目前只是提高了掃描精度,并未表現出直接的干預意圖。我們可以繼續解析,但必須設定更嚴格的安全閾值。一旦‘記錄者’的掃描模式出現任何指向性變化,或者‘湮風’有被引動的跡象,立刻終止一切活動。”
微瀾的模型也給出了支持繼續的分析:“根據現有數據推演,在當前隱匿狀態下,持續進行超低頻信號解析引發‘記錄者’直接干預的概率低于百分之七。而成功從脈動中解析出有效信息的潛在收益……無法估量。”
曦光感受著網絡中涌動的、近乎一致的探索決心。那道微弱的脈動,像一根無形的線,將網絡中原本可能存在分歧的意識重新縫合。對未知的敬畏,壓倒了單純的恐懼。
“繼續解析。”曦光的意念斬釘截鐵,“但執行最高安全預案。微瀾,構建隔離式解析矩陣,所有算力與網絡核心物理隔離。‘守望者陣列’,全力監控‘記錄者’及‘湮風’活動跡象。‘余燼’,協助微瀾優化信號過濾模型。”
命令下達,網絡再次高效運轉起來,但這一次,帶著一種小心翼翼的、如同拆解炸彈般的專注。
微瀾調動了海量資源,在遠離網絡核心的虛空中,構建了一個臨時的、高度隔離的解析矩陣。這個矩陣獨立運作,其與主網絡的連接是單向且瞬時的,只在需要傳遞最終結果時才會開啟極短暫的窗口。
對那道超低頻脈動的深度解析開始了。這無異于在宇宙的噪音海洋中,去聆聽一顆遙遠星辰的嘆息。微瀾與“余燼”的古老者們協作,不斷調整著濾波算法,試圖從那幾乎平直的波紋線中,剝離出更深層的信息結構。
時間在極致的專注中流逝。解析矩陣內部,數據洪流奔涌,模擬著無數種可能的信號解碼方式。
一天,兩天……
就在“記錄者”那提升后的背景掃描如同規律的潮汐,一次次掠過網絡外圍,帶來無聲的壓力時,解析矩陣終于傳來了突破性的進展!
“檢測到信息結構!”微瀾的子意識傳來一道經過高度壓縮的信息包,通過瞬間開啟又關閉的連接通道,送入曦光和核心決策層的感知中。
不是完整的語,也不是清晰的圖像,而是一種……更加原始、更加本質的“信息簇”。
這些信息簇呈現出一種奇特的幾何形態,仿佛某種超越三維認知的符號。它們蘊含著極其微弱,但確實存在的“意義”碎片:
·“維持……”一個代表著持續、穩定、循環的意念碎片,如-->>同某種基礎指令。
·“觀測……”帶著冷靜、抽離的意味,與“記錄者”的注視感有微妙相似,但更加宏大、更加……非人格化。
·“參數……穩定……”指向某種運行狀態的確認。
·“隔離……有效……”一個帶著邊界和限制意味的片段。
·以及一個不斷重復的、如同背景心跳般的核心標識——一個無法用任何已知語描述的復雜概念聚合體,其最接近的解讀是:“原初設計者維護者沉睡之意志”。
這些信息碎片支離破碎,難以構成連貫的語句,但它們指向的方向,卻與“守夜人”的猜測驚人地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