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數據如同涓涓細流,沿著高度加密的匿名通道,跨越廣袤的虛空,匯入微瀾構建的隔離解析核心。整個過程持續了數個標準周期,謹慎到了極致。前哨單元如同在雷區邊緣徘徊的探針,每一次數據采集都伴隨著復雜的規避算法,確保其行為模式與背景的自然波動無異。
曦光的意識與微瀾緊密連接,共同“注視”著那逐漸匯聚成溪流,繼而形成一片信息湖泊的數據海。最初的反饋,是預料之中的死寂。
“回聲廢墟”區域的引力場平穩得令人窒息,仿佛一塊凝固了億萬年的琥珀。背景輻射呈現出一種被徹底“洗滌”過的純凈,連本該存在的、源自宇宙大baozha的殘余微波背景,在那里都顯得異常稀薄和規整。時空曲率的讀數平滑得不像自然形成,更像是一塊被精心打磨過的、毫無瑕疵的晶體。
“區域物理參數呈現高度‘均質化’特征,”微瀾冷靜地分析,“符合‘湮風’凈化后的殘留跡象。未檢測到‘守夜人’集體意識存在的明確信號……他們,確實已經徹底消散了。”
一股難以喻的悲涼感掠過曦光的意識。一個曾經輝煌、敢于窺探終極真相的文明,最終只留下這片被徹底“清理”過的時空,作為其存在的墓碑。
然而,就在這片令人絕望的死寂數據中,微瀾的過濾算法捕捉到了一絲……異常。
并非強烈的信號,也不是危險的征兆,而是一種極其微弱、幾乎與環境噪音融為一體的、規律性的“脈動”。
它并非來自“裂隙”的精確坐標點,而是彌散在整個“回聲廢墟”的廣袤區域,如同一個巨大而垂死的心臟,仍在進行著微不可查的、最后的搏動。
“檢測到超低頻時空漣漪,”微瀾將數據放大并可視化,“頻率極其穩定,振幅低于背景噪音三個數量級,但……存在諧波結構。”
曦光凝視著那在復雜頻譜圖上幾乎難以辨識的、細微的波紋線。它太微弱了,微弱到若非他們掌握了“守夜人”提供的特定頻率過濾密鑰,根本不可能從海量數據中將其分離出來。
“這不是自然現象,”曦光斷,“也不是‘饑餓’或已知任何意志的活動模式。”
微瀾開始了深度解析。它調動了從“守夜人”遺產中獲取的所有關于“裂隙”和“湮風”的數據模型,與這微弱的脈動進行比對。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解析核心內的算力澎湃涌動。
終于,一個初步的、卻令人震驚的推論浮現:
“該脈動頻率……與‘守夜人’記錄的、‘裂隙’彼端那個龐大‘意志’的疑似休眠波動……存在百分之九十七點三的吻合度。”
曦光的意識核心仿佛被一道無聲的閃電擊中。
“你是說……這脈動,來自‘外面’?來自那個疑似制定‘搖籃協議’的意志?”
“可能性極高,”微瀾確認,“脈動并非穿透‘裂隙’直接傳來,更像是……那個龐大意志的存在本身,其極其微弱的‘呼吸’,透過‘裂隙’這面‘毛玻璃’,在‘搖籃’內部的時空結構上,投射下的……一道幾乎消散的影子。”
一道來自“外面”的、龐大意志的“影子”!
這意味著什么?
這意味著“裂隙”依然存在,并且依然維持著某種單向的連通性!
這意味著那個外部的龐大意志,并未消失,它可能只是處于某種沉睡或低功耗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