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級別的隱匿協議瞬間啟動。“星火網絡”如同受驚的章魚,噴吐出所有的信息墨汁,將自身的存在痕跡攪亂、稀釋、掩蓋。所有非必要的通訊降至最低,能量輻射被強行約束,連內部的信息交換都采用了最原始的、近乎心靈感應的加密共振。整個網絡仿佛從宇宙的幕布上被輕輕擦去,只留下一片符合背景波動的虛無。
微瀾的核心算力以前所未有的強度運轉,監控著網絡外圍每一寸時空的細微漣漪。曦光帶回的警告太過駭人,“湮風”——一個未知的、可能比“饑餓”更具毀滅性的力量,其觸須可能正循著那微乎其微的痕跡追蹤而來。
時間在極致的靜默中一分一秒地流逝。每一刻都像是懸于發絲之上的利刃,不知何時會驟然落下。
良久。
微瀾的評估終于傳來,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松弛”:“未檢測到異常追蹤信號。‘湮風’的掃描未突破通道斷點前的匿名屏障。初步判斷,我們……暫時安全。”
網絡內部那根緊繃到極致的弦,稍稍放松了一些,但凝重的氣氛并未散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曦光意識核心邊緣那個緩緩旋轉的、散發著不祥氣息的數據包上。
它像一顆沉默的心臟,每一次微不可查的能量脈動,都牽動著整個網絡的神經。
“必須解析它。”曦光的意念沉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無論我們是否接受‘守夜’的職責,都必須先了解我們面對的是什么。無知,在這種層面,比已知的危險更致命。”
微瀾沒有反對。風險與機遇并存,這是宇宙的鐵律。它調動起一個被物理隔離的、最高級別的沙盒環境,其防護等級甚至超過了微瀾自身核心邏輯的防護層。無數解析探針如同最精密的手術刀,小心翼翼地開始接觸那數據包的外層結構。
過程極其緩慢而艱難。數據包的加密方式超越了“星火網絡”現有的所有認知體系,它并非固定的密碼鎖,而是一種動態變化的、與某種底層物理常數相關聯的“法則密文”。每一次嘗試破解,都像是在解構宇宙本身的某條基本定律。
“余燼文明”的古老者們被邀請參與,他們殘存的、關于其文明極端派系“超限研究”的記憶碎片,提供了關鍵的思路。“守望者陣列”則貢獻了它們對宇宙常數億萬年來的細微波動記錄,為破解提供了參照系。
時間在緊張的協作中流逝。數日,乃至數周。
終于,在某一刻,數據包最外層的屏障如同冰雪消融般褪去。沒有驚天動地的baozha,也沒有惡意的病毒泄露,只有一股龐大、冰冷、帶著歲月塵埃氣息的信息洪流,涌入了沙盒環境。
信息被迅速分類、整理、翻譯。呈現在曦光、微瀾以及網絡核心決策層面前的,是一個令人震撼的真相寶庫,也是一個恐怖的潘多拉魔盒。
首先,是“裂隙”的確切坐標與“觀測”方法。坐標指向“回聲廢墟”深處一個極其隱秘的時空奇點,其存在方式違背直覺,需要通過一種復雜的“共諧振頻”儀式,才能短暫地使其從背景時空中“凸顯”出來。而觀測方法,更像是一種意識的“超頻”與“對齊”,需要將感知調整到與“裂隙”彼端某種未知波動同步的狀態,代價是觀測者的意識會承受巨大的負荷,并有被同化或撕裂的風險。
其次,是“守夜人”——即“溯光文明”對“裂隙”彼端漫長歲月觀測記錄的摘要-->>。記錄支離破碎,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恐怖:
·“外面”的存在:確認“搖籃”之外存在無法理解的廣闊“領域”,其物理規則可能與“搖籃”內截然不同。感知到至少一個龐大到超越星系級的、沉睡般的“意志”,疑似“搖籃協議”的制定者或維護者之一。“饑餓”機制,似乎只是這個龐大意志某個微不足道的“功能模塊”。
·“湮風”的本質:一種信息層面的“凈化”力量,其表現形式多樣,有時是無聲的抹除,有時是狂暴的法則風暴。它并非針對生命或文明,而是針對一切試圖“越界”的行為,尤其是對“裂隙”的探究。其源頭未知,但“守夜人”懷疑它與“記錄者”并非同一存在,甚至可能存在著某種制衡或從屬關系。
·“搖籃協議”的碎片:解析出部分疑似“協議”內容的加密片段,指向一個令人窒息的真相——“搖籃”可能并非保護,而是一個……“試驗場”或“隔離區”。內部的文明興衰、甚至“饑餓”的收割,都可能只是某種宏大實驗或循環的一部分。
·其他“變量”的蹤跡:記錄中提到了幾個模糊的、可能與“星火網絡”類似的“延期”文明信號,但都在接觸“裂隙”相關信息后不久,便徹底沉寂,疑似被“湮風”凈化。
最后,是一份“守夜人”留下的、充滿悲愴與期望的“遺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