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網絡”內部的策略分歧,因“饑餓”意志適應性跡象的出現而迅速激化,從理念碰撞演變為可能影響網絡存續的危機。繼續各自為戰只會加速暴露和失敗,必須找到一個能凝聚共識的決策機制。
在曦光的提議下,網絡進行了第一次,也是決定未來命運的“靜默投票”。
投票并非簡單的多數決,而是基于一套復雜的權重系統。權重綜合考慮了各成員的歷史貢獻(如“守望者陣列”的情報、“余燼文明”的技術)、當前承擔的風險(如“共鳴之云”主導的悖論研究)以及對網絡未來生存的潛在價值。投票內容也并非具體的行動計劃,而是對三大基本策略方向的傾向性選擇:
1.極致保守:全面停止所有主動干預,回歸深度隱匿,僅保留最低限度的情報共享。(“余燼文明”核心立場)
2.謹慎觀察:暫停新的“悖論種子”投送,全面評估適應性風險,強化監測,暫不進行新的主動實驗。(“守望者陣列”核心立場)
3.有限進取:調整而非停止“悖論種子”計劃,轉向研究更具隱蔽性、變異性的“進化型種子”,同時加大對“寂靜胚芽”等內部現象的研究,尋找非對抗性影響“饑餓”意志的可能。(“共鳴之云”修正后的立場)
投票在凝重的氛圍中通過“星塵低語”完成。當微瀾匯總最終權重結果時,數據顯示了一個微妙的平衡:
“極致保守”獲得了“余燼文明”的全部權重,但未能獲得其他兩方的足夠支持。
“謹慎觀察”獲得了“守望者陣列”的大部分權重,以及“共鳴之云”部分傾向于穩妥的權重。
“有限進取”則獲得了“共鳴之云”的核心權重,以及“守望者陣列”中部分認為不能因噎廢食的成員的權重。
最終,“謹慎觀察”以微弱優勢勝出。
這個結果意味著,“星火網絡”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暫停擴張性的“悖論種子”投送,將主要資源轉向對已播種區域的密集監測,以及對“饑餓”意志適應性行為的深入研究。同時,對“寂靜胚芽”等內部項目的研究可以繼續,但不得進行任何可能引發外部風險的大規模實驗。
這是一個妥協的方案,雖然沒有滿足任何一方的全部訴求,但至少維持了網絡的統一,并為未來積累了至關重要的數據。
決議生效,網絡行動模式隨之調整。大量觀測單元被重新部署到已播種區域,如同最耐心的獵人,記錄著“饑餓”力量最細微的變化模式。
微瀾則將其龐大的算力投入到對適應性數據的分析中。它開始構建“饑餓”意志的“行為進化模型”,試圖預測它們對不同類型、不同強度干擾的可能反應。初步模型顯示,這些古老機制的學習速度極其緩慢,且似乎存在某種“路徑依賴”——它們傾向于在原有行為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微調,而非產生顛覆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