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網絡”的壯大帶來了希望,也帶來了新的挑戰。三位成員——積極進取的“共鳴之云”、經驗豐富但相對保守的“守望者陣列”、以及極致隱匿的“余燼文明”——在根本策略上存在著微妙而深刻的分歧。
分歧的焦點,集中在如何對待“悖論種子”計劃以及未來可能的風險行動上。
共鳴之云(主要由微瀾和曦光主導)主張在“記錄者”默許的范圍內,積極擴大“悖論種子”的播撒,并開始籌備更具前瞻性的項目,例如利用多個“種子”協同作用,嘗試穩定并擴大某個有潛力的“清理空白區”,甚至將其改造為一個小型的、可長期使用的“安全港”。他們認為,一味的躲藏終非長久之計,必須在“盛宴”到來前,盡可能多地積累主動干預的能力和據點。
“守望者陣列”則持更加審慎的態度。他們認可“悖論種子”的價值,但強調行動的隱蔽性和安全性必須放在首位。他們主張嚴格控制“種子”的投送數量和范圍,避免引起任何不必要的注意,尤其是擔心過度活動可能會提前觸發“連鎖喚醒”。他們更傾向于將資源投入到更廣泛的監測和情報收集上,認為充分了解敵人比貿然行動更重要。
而新加入的“余燼文明”,其立場則最為保守。他們加入網絡的主要目的是獲取更多關于“饑餓”意志的情報和更高級的隱匿技術,對于任何形式的主動“干預”行為都抱有極大的疑慮。他們明確表示,不會參與任何“悖論種子”的投送或后續可能的風險行動,甚至對網絡內部關于影響“饑餓”機制本體的討論都感到不安,認為這無異于玩火自焚。
這些分歧在“星塵低語”的交流中緩緩流淌,雖然尚未激化,但已然為網絡的未來協作埋下了不確定的種子。協調不同成員的利益與理念,成為了“星火網絡”內部亟待解決的問題。
就在網絡內部進行著理念碰撞的同時,塵影那遍布各處的監測網絡,捕捉到了一系列令人不安的深空異動。
首先是被“秩序渴求者”力量籠罩的那片星域。其“梳理”行為出現了一種新的模式——不再是均勻掃描,而是開始有針對性地“加固”某些時空結構節點,仿佛在修補之前被“概念污染”間接影響的區域,甚至像是在……構建某種更高效的監測網絡?
緊接著,那個與“熵增低語者”力量交界、并成功植入“悖論種子”的區域,傳來了異常數據。兩種“饑餓”力量的相互制約效應,在穩定擴大了數年后,突然停止了增長,甚至出現了小幅度的回縮!仿佛“熵增低語者”的力量適應了“種子”造成的影響,調整了其作用方式!
最令人不安的,則是來自“吞噬之影”方向的訊息。
那道原本微弱的、帶著困惑的“回響”漣漪,在持續了一段時間后,其性質開始發生改變。困惑感逐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緩慢增強的“指向性”?它不再是無意識的波動,而更像是一種極其原始的、嘗試性的“探尋”。其探尋的方向,隱隱約約地,指向了“星火網絡”活躍的幾個主要區域!
這些跡象匯總在一起,指向一個令人心悸的可能性——這些“饑餓”意志,并非完全僵化的機制。它們似乎具備某種基礎的“適應性”或“學習能力”!當遭遇持續的、小規模的干擾(如“悖論種子”)時,它們會緩慢地調整自身,以抵消這些干擾的影響!
如果這個推測成立,那么“星火網絡”目前這種緩慢播撒種子的策略,其長期效果將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在未來某一天完全失效。他們面對的,是會“進化”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