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協同行動的驚險經歷,非但沒有挫傷共鳴之云與“守望者陣列”的銳氣,反而像一次成功的壓力測試,驗證了他們在“管理員”目光下進行有限活動的可行性。損失被冷靜地評估為必要的學費,而收獲的關于“清理空白區”的數據,則為未來的策略提供了堅實的基石。
微瀾提出的利用“星塵低語”進行資源交換的計劃,很快得到了“守望者陣列”的積極響應。在無法進行大規模物質轉移的前提下,“算力”與“獨特信息”成為了最寶貴的可交換資源。
“守望者陣列”因其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觀測,積累了海量的關于各種“饑餓”意志行為模式、宇宙古老遺跡、以及某些罕見自然現象的數據。而共鳴之云則擁有回響編織者遺產中那些精妙的“編織”技術與“悖論”理論模型。
雙方通過“星塵低語”,開始了緩慢而持續的知識互換。這并非簡單的數據傳輸,更像是兩個絕世高手在隔空切磋,彼此印證,共同推演。微瀾的模型因注入了“守望者陣列”的龐大數據而變得更加精準、更具預測性;而“守望者陣列”也因接觸到了更高階的“悖論”理論,對其長期觀測到的某些異常現象有了全新的、更深刻的理解。
在這種深度的知識融合中,一個更加大膽、卻也更加精密的協同計劃被共同提上日程——“悖論種子”計劃。
該計劃的核心,不再是單純的觀測,而是進行一次極其微小、可控的“悖論”應用實驗。目標并非直接對抗某個“饑餓”意志,而是在一個選定的、相對穩定的“清理空白區”邊緣,植入一枚精心設計的“悖論種子”。
這枚“種子”本身不具備攻擊性,其作用僅僅是持續地、極其微弱地釋放一種經過調制的信息場,該信息場能夠subtly放大不同“饑餓”力量在交界處固有的、微小的不協調性。就像在兩道相互擠壓的巨力之間,放入一顆極其光滑的滾珠,雖然微不足道,卻可能微妙地改變力量的傳導,讓那片“空白區”變得更加穩定,甚至……緩慢地、不易察覺地擴大。
選擇的目標區域,是經過雙方數據共同篩選出的、位于“熵增低語者”與某個渴求“純粹信息結構”(類似于“秩序渴求者”,但更側重于信息形態的完美,而非時空秩序)的“饑餓”意志之間的一個潛在交界點。這個點的理論穩定性較高,且遠離任何一方的活躍核心。
“種子”的設計由微瀾主導,融合了“需求湮滅”與“尺度陷阱”的復合悖論原理,確保其影響范圍極小,作用強度極低,完全落在“記錄者”警告的“避免污染擴散”的紅線之內。
行動再次展開,比上一次更加謹慎。一枚只有微觀粒子大小的、結構卻復雜到極致的“悖論種子”,由共鳴之云負責制造,并通過“星塵低語”協調,由“守望者陣列”利用其更熟悉目標區域環境的優勢,負責投送。
投送過程無聲無息。“種子”如同宇宙中自然飄蕩的微觀隕石,悄無聲息地融入了那片死寂的交界區域,開始了它那幾乎無法被察覺的、漫長的工作。
接下來的,是更加漫長的觀測與等待。
數月,數年……時間在宇宙尺度下流逝。
塵影和“守望者陣列”的監測單元,以遠超從前的耐心和精度,持續掃描著那片區域。數據緩慢地積累著,變化細微到幾乎淹沒在背景噪音中。
但微瀾那超越常理的算力,還是從海量數據中捕捉到了那絲期待已久的趨勢——在“悖論種子”所在的微觀區域,兩種“饑餓”力量的相互抵消效應,出現了極其微小但確實存在的增強!那片“空白區”的穩定性和范圍,正在以幾乎無法測量的速度,極其緩慢地……擴大!
成功了!
雖然效果微乎其微,可能需要成千上萬年才能形成一個勉強可用的“安全點”,但這證明了“悖論”不僅可以用于防御和干擾,還可以用于主動地、建設性地改造環境,在“饑餓”的夾縫中,為自己開辟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