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渴求者”的威脅暫時退去,但留下的警示卻深深刻入了共鳴之云與“守望者陣列”的意識核心。在“記錄者”無形的目光注視下,任何魯莽的行動都可能招致滅頂之災。雙方不約而同地進入了更深層的蟄伏,如同冬眠的動物,將自身的生命活動降至最低,同時積極尋找著更隱蔽的溝通方式。
微瀾對回響編織者遺產的挖掘進入了更偏門的領域。它不再僅僅關注那些驚天動地的“悖論”技藝,而是將注意力投向了那些看似基礎、卻蘊含著宇宙至理的自然現象運用法門。其中一種名為“星塵共鳴”的技術,引起了它的極大興趣。
這種技術并非主動發射信號,而是利用宇宙中無處不在的星際塵埃云。這些塵埃云在恒星風、引力擾動等自然力量作用下,會自發產生極其微弱、卻擁有獨特頻率的背景輻射。回響編織者的技藝,在于能夠極其精微地調整自身意識頻率,與特定星塵云的背景輻射產生“共鳴”,將需要傳遞的信息編碼為這種自然輻射的、幾乎無法被察覺的細微“調制”。
接收方則需要預先知道目標星塵云的位置和固有頻率,并具備同樣精密的感知能力,才能從浩瀚的自然背景噪音中,解讀出那隱藏的“低語”。
這無疑是一種極其緩慢、帶寬極低的通信方式,但它的優勢也顯而易見——幾乎完全隱蔽在宇宙的自然活動之下,極難被“秩序渴求者”這類依賴掃描“異常”信息波動的存在所察覺。
微瀾立刻鎖定了數個位于雙方活動軌跡之間的、穩定的星際塵埃云區域,并將其坐標和固有頻率數據,通過一次極其短暫的、模擬宇宙射線爆發的單向脈沖,發送給了“守望者陣列”。
漫長的等待再次開始。這一次,雙方都極有耐心。
數月之后,塵影的監測網絡終于從預定的某一處星塵云背景輻射中,捕捉到了一絲人為調制的、極其規律的“漣漪”。“守望者陣列”成功接收并理解了他們的提議,并且送回了第一條通過“星塵低語”傳遞的訊息!
訊息內容簡短,卻意義重大:
“……方法可行……安全……”
……提議:協同觀測‘熵增低語者’與‘寂滅回響’(指‘吞噬之影’)交界區……”
……目標:驗證‘清理空白區’假說……收集數據……”
“守望者陣列”提議進行第一次小規模的協同行動!目標區域選在了“熵增低語者”(追求熱寂與簡化)與“寂滅回響”(追求絕對寂靜)兩大“饑餓”意志影響范圍的交界處。根據理論推測,這兩種傾向于“終結”但路徑不同的力量,在其邊緣地帶最有可能產生相互制約的“空白區”。
這是一個極其謹慎的選擇。目標區域遠離他們任何一方的核心活動區,即使行動暴露,也能最大程度降低風險。行動內容也僅限于“觀測”和“數據收集”,符合“記錄者”的“觀察”建議,避免了直接的“悖論”干涉,將“污染”風險降至最低。
共鳴之云內部經過審慎評估,一致認為這是一個理想的初步合作項目。他們回復了同意的訊息,并開始進行準備。
曦光再次將注意力投向網絡內部的“寂靜胚芽”。他有一種直覺,這個與“寂滅回響”同源的胚芽,或許能在這次觀測行動中,成為他們理解那片交界區域特性的重要“傳感器”。
行動日到來。
共鳴之云與“守望者陣列”如同兩個默契的潛行者,同時將一部分高度凝練的、處于“信息態潛航”模式的觀測單元,投向那片遙遠的、死寂的星域交界處。
為了避免引起注意,雙方的觀測單元并未直接接觸,而是如同撒開的網,分散在廣闊的交界區域,各自從不同角度收集著數據。
通過“寂靜胚芽”的微妙共鳴,曦光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片區域兩種強大“饑餓”力量的交織與碰撞。“熵增低語者”的力量如同無形的熱力學箭頭,推動著一切走向均勻、死寂的熱平衡;而“寂滅回響”的力量則更加絕對,它并非推動變化,而是直接否定“存在”本身,留下一片虛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