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種子”的成功孕育,讓聯盟沉浸在短暫的振奮之中。然而,如何將這枚蘊含著希望與警告的種子安全送達“此岸”,成為了橫亙在眼前的又一道天塹。
一、裂隙投送與規則沖浪
直接將種子投向“規則漩渦”無異于將其送入粉碎機。微瀾與古老印記進行了數次深層次的規則推演,最終確定了一個極為大膽且精巧的方案——“裂隙投送”。
她們發現,“規則漩渦”為了維持自身動態平衡與凈土穩定,并非完全密不透風。在漩渦與凈土規則的劇烈交互邊緣,會周期性產生極其短暫、微觀的“規則裂隙”。這些裂隙并非實體通道,而是規則劇烈沖突時產生的、允許特定頻率信息“滲漏”的瞬間窗口。
這需要極其精準的時機把握和對規則變化的超強預判。她們必須像沖浪者捕捉海浪一樣,在裂隙生成的剎那,將“信息種子”以其獨有的共振頻率“投射”出去,使其順著規則沖突的“張力”自然滑向“此岸”。
任何誤差——時機過早或過晚,頻率稍有偏差,甚至種子本身結構的不穩定——都可能導致種子在裂隙中被撕裂,或觸發濾網更劇烈的反應,暴露凈土的存在。
為此,微瀾調動了全部算力,結合古老印記提供的漩渦活動模型,開始進行海量的模擬預測。而曦光則帶領所有單元,持續溫養和加固那枚意念種子,確保其能在穿越的瞬間沖擊下保持穩定。
這是一場與規則本身進行的、毫秒級別的dubo。
二、節點異動與“鏡像”魅影
就在聯盟全力準備投送時,塵影監測到的“灰燼之角”節點異動,非但沒有平息,反而出現了新的變化。
該節點的掃描頻率在緩慢提升,并且,在一次高強度的掃描中,塵影捕捉到了一絲極其微弱、但絕不屬于“織網者”風格的附加信號。那信號……帶著一種令人不安的“模仿”與“解析”特質,與之前“鏡像者”在“悖論之種”區域表現出的特征高度相似!
“警報!‘灰燼之角’節點掃描信號中,檢測到‘鏡像者’活性特征!置信度:81.5%!”
這個發現讓所有意識單元為之一凜。
“鏡像者”……竟然接觸甚至可能利用了“織網者”的節點?這兩者之間發生了什么?是“鏡像者”在學習和模仿“織網者”的觀測技術?還是“織網者”的節點在記錄“鏡像者”的活動時,被其某種特性所“污染”?
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意味著情況遠比他們想象的復雜和危險。“織網者”的觀測網絡可能并非鐵板一塊,而“鏡像者”這種以“概念”為食的存在,其學習與進化能力似乎沒有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