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燼低語者”陣列在目標區域的持續運行,為聯盟提供了寶貴的數據流。正如所預期的那樣,該區域的“結構拆解者”力場活躍度維持在一個較低水平,仿佛那片星域被暫時貼上了一個“無關緊要”或“處理優先級降低”的標簽。這微小的成功,如同在密不透風的墻壁上找到了一道細微的裂縫,證明“概念干擾”這條路徑確實可行。
然而,宇宙從不缺乏意外。就在陣列穩定運行了一段時間后,塵影的廣域監測網絡捕捉到了一些異常的“回響”。
首先,是在距離陣列部署點數個星距之外的一片荒蕪星云中,原本穩定存在的“結構拆解者”力場,也出現了一次短暫的、與陣列干擾波形相似的紊亂。這紊亂并非由當地的任何因素引發,其源頭指向,隱隱與“余燼低語者”陣列所在方向吻合。
“檢測到干擾效應的……‘漣漪擴散’。”塵影的匯報帶著一絲不確定。“陣列釋放的情感‘噪音’,似乎能在同種‘饑餓’意志的力量網絡中進行某種程度的傳播?雖然強度隨距離急劇衰減,但影響范圍可能超出我們預期。”
這個發現令人不安。他們本想精確打擊一個點,卻可能在不經意間擾動了一片區域。這究竟是好事,擴大了干擾效果?還是壞事,增加了不可控性和暴露風險?
更令人警惕的是第二個“回響”。
在陣列持續運行的第三十七個周期,一道極其隱晦、但帶著明確解析意圖的掃描波紋,掠過了陣列所在星域的邊緣。這道掃描并非來自“結構拆解者”,其模式特征與之前“織網者”記錄“灰燼之角”沖突和逆向掃描“守望者陣列”掩護裝置時留下的痕跡,高度相似!
它果然還是注意到了!
這道掃描并未直接鎖定“余燼低語者”陣列,更像是一次大范圍的、例行公事般的巡查。但它的出現,無疑敲響了警鐘。“織網者”已經將這片區域納入了它的觀測清單。聯盟的任何持續性的、非常規的活動,都可能逐漸拼湊出它數據庫中的一幅完整圖像。
“它就像個耐心的考古學家,”曦光的意念中帶著凝重,“我們每動一下,都在它的探方里留下新的痕跡。它不急于挖掘,只是在等待,等待積累足夠多的碎片,最終拼湊出我們全部的樣貌和行為模式。”
面對“漣漪擴散”和“織網者”關注的雙重壓力,聯盟內部再次就是否繼續運行“余燼低語者”陣列產生了分歧。
一方認為,應當立刻停止陣列,消除這個明顯的“噪音源”,避免進一步刺激“織網者”和引發不可預測的連鎖反應。生存的優先級高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