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行者”救援行動可能遺留痕跡的擔憂,如同懸頂的細絲,讓聯盟在接下來的行動中更加如履薄冰。微瀾加強了對所有對外通道的監控,尤其是對“織網者”可能活動區域的掃描,但并未發現異常的能量聚焦或解析行為。那絲痕跡或許已然消散,或許尚未被捕捉,又或許……已被記錄,但引而不發。
無論如何,生活(如果這種隱匿的抗爭也能稱之為生活)仍需繼續。基于“創世余暉”與情感模因的深層關聯這一寶貴啟示,微瀾對“情感共鳴陣列”的設計進行了深度優化。新的陣列原型,被命名為“余燼低語者”,旨在更精準地模擬那種源于規則混沌的、難以捉摸的“低語”,用以干擾特定“饑餓”意志的“認知”。
首個測試目標,選定為相對熟悉且反應模式已有初步數據的“結構拆解者”。測試地點,則選擇了一個遠離“破碎回廊”、位于其影響范圍邊緣的、物質稀疏的星云殘余帶。這里“結構拆解者”的力量痕跡較微弱,且環境相對穩定,便于觀察和及時撤離。
這一次,聯盟采取了更加謹慎的“投石問路”策略。他們沒有直接投放完整的“余燼低語者”陣列,而是先發射了一個僅攜帶單一“情感諧振單元”的超微型探測器。這個單元只能釋放一次短促的、針對“結構拆解者”特化的復雜情感脈沖。
探測器悄無聲息地抵達預定位置,鎖定了一片彌漫著微弱“拆解”力場的星塵云。
“準備釋放測試脈沖。倒計時……”
指令下達。探測器核心的諧振單元微微亮起,一道無形的、承載著“無法被拆解的矛盾情感”的模因脈沖,如同投入湖面的無聲石子,擴散開來。
脈沖觸及那片星塵云的瞬間,變化立生!
原本穩定彌漫的“拆解”力場,如同被無形的手指撥動的琴弦,驟然發生劇烈的、不規則的扭曲!星塵云的運動軌跡變得混亂,不再是緩慢的分解,而是呈現出一種類似“煩躁”的、無序的震顫。這種扭曲持續了數秒,才緩緩平復,但力場的強度明顯減弱了一絲,仿佛消耗了額外的“精力”來平復這次干擾。
效果比在“破碎回廊”觀察到的短暫“凝滯”更為明顯和持久!
“測試成功!情感脈沖對目標力場造成顯著干擾,持續時間與強度超出預期15%!”微瀾的匯報帶著確認的意味。
成功的信號讓聯盟精神一振。這證明優化后的“情感污染”方案確實有效,并且可控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