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行者”如同一滴融入墨水的雨滴,悄無聲息地滲入“破碎回廊”。這里的景象比數據描述的更為詭異。巨大的星系殘骸并非靜止,而是在某種無形力量的牽引下,進行著緩慢而扭曲的位移,仿佛一個永不停歇的、破碎的萬花筒。空間結構布滿看不見的裂痕,偶爾有零星的能量像血液般從“傷口”滲出,旋即又被更深的黑暗吞沒。
塵影的遠程監測聚焦于“潛行者”傳回的每一個字節。這里確實殘留著“秩序渴求者”那特有的、試圖將混亂碎片強行歸位的僵硬力場,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另一種無處不在的、傾向于將萬物拆解回基礎組分的無形力量——“結構拆解者”的痕跡。它不像“熵增低語者”那樣品味衰敗,更像一個冷酷的解剖師,專注于剝離事物的結構與關聯。
“檢測到自然‘空白區’波動,頻率低于‘灰燼之角’,但更……‘純凈’。”“潛行者”匯報。這里的規則沖突似乎更為“基礎”,更接近物質與能量構成的底層邏輯碰撞。
按照計劃,“潛行者”小心翼翼地將數個“靜默陷阱”單元,如同播種般,布設在預測的“空白區”高發節點。這些單元一旦部署完畢,便進入完全的被動待機狀態,與周圍的破碎環境融為一體。
接下來的,是“模因共鳴”測試。
“潛行者”激活了內部的信息單元,將一段經過加密的、關于“靜默陷阱”初步部署坐標的常規數據流,與一段承載著“超新星遺”記憶片段的“概念模因”,同時向“守望者陣列”的預定接收方向發送。
常規數據流如同投入靜水的石子,雖然微弱,但依舊可能產生漣漪。而“概念模因”則如同水分子本身的振動,除非擁有特定的“共鳴密鑰”,否則幾乎無法從背景噪音中分離。
信息發出后,“潛行者”立刻進入最深度的隱匿狀態,所有主動傳感器關閉,如同化作了回廊中的一塊冰冷頑石。
共鳴之云與“守望者陣列”在另一端等待著。時間在寂靜中緩慢流淌,每一秒都充滿了對“織網者”是否察覺的擔憂。
終于,在預定接收窗口的末期,一道極其微弱的、非標準的共鳴信號,被塵影的特定濾波器捕獲!這信號沒有攜帶任何常規信息編碼,但它所蘊含的那種獨特的、絕望與希望交織的“情感頻率”,與共享的“共鳴密鑰”完美匹配!
“模因信號接收確認!”塵影的意念帶著一絲壓抑的激動。“信號強度低于背景噪音3個數量級,特征完美匹配密鑰!未檢測到任何伴隨的第三方掃描或解析痕跡!”
成功了!“模因共鳴”加密,至少在這一次,成功繞過了“織網者”的監測!
幾乎在同一時間,“靜默陷阱”也開始傳回數據。在它們布設的區域,當自然的“空白區”因規則沖突而短暫形成時,“陷阱”被觸發。它們沒有釋放能量,而是以一種極其精妙的方式,如同在搖擺不定的天平上施加了微不足道的一粒沙,略微改變了局部規則沖突的“共振頻率”。
數據顯示,“空白區”的穩定時間被平均延長了百分之七!并且,“信息真空”效應確實得到了微弱但明確的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