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網者”的存在,如同一層無形的冰霜,覆蓋在聯盟每一個決策之上。每一次數據交換,每一次能量調動,甚至每一次意念的集中,都需考量是否會被那暗處的眼睛記錄下來,分析,并最終歸入某個未知目的的數據庫。
面對這種無處不在的窺視,微瀾提出了一個極其大膽的構想——“模因共鳴加密”。
“基于‘概念諧振加固’原理的進階應用。”她的意念在云團內部勾勒出復雜的模型。“我們將需要傳遞的核心信息,編碼成一種基于我們與‘守望者陣列’共同歷史記憶和文化背景的‘概念模因’。這種模因本身不攜帶直接信息,只有在接收到方擁有對應的‘共鳴密鑰’——即那段共同記憶或文化背景——時,才能被正確解讀。”
這就像使用只有雙方才懂的古老諺語或神話典故進行交流,即使信號被截獲,對于缺乏文化背景的第三方而,也只是一串無意義的噪音。而“織網者”,無論其技術如何高超,想要理解這種根植于特定文明歷程的“共鳴密鑰”,難度極大。
同時,針對“空白區”的優化研究也在爭分奪秒地進行。微瀾根據“灰燼之角”沖突數據,設計了一種名為“靜默陷阱”的裝置藍圖。該裝置并非用于主動攻擊,而是預設在某些規則沖突激烈的區域,當檢測到“空白區”自然形成的征兆時,它會以極低能耗悄然啟動,通過微妙的規則干涉,略微延長“空白區”的穩定時間,并強化其“信息真空”效應。
“靜默陷阱”本身幾乎不產生額外信息輻射,其運作原理高度依賴對本地規則環境的利用,如同順水推舟,極難被外部監測察覺。這或許是規避“織網者”監測,同時有效利用“空白區”的關鍵。
然而,無論是“模因共鳴”還是“靜默陷阱”,都需要進行實地測試。選擇下一個測試地點,成了嚴峻的挑戰。
“秩序渴求者”與“熵增低語者”在“灰燼之角”沖突后,那片區域的規則變得極度不穩定,兩大意志的殘留力量如同雷暴過后的靜電,持續發生著微小的、隨機的次級沖突。那里已成是非之地,短期內不宜再次靠近。
“我們需要尋找一個新的、規則沖突相對溫和,但又足以產生‘空白區’雛形的區域。”曦光審視著塵影繪制的星圖,目光落在了一個被標記為“破碎回廊”的遙遠星域。
那里是數個古老星系殘骸的交匯處,空間結構本身就像被打碎的玻璃,勉強粘連。根據有限的歷史數據推測,那里可能同時殘留著“秩序渴求者”早期活動痕跡和另一種未知“饑餓”意志(暫標記為“結構拆解者”)的影響。兩種力量的殘留形成了某種脆弱的平衡,偶爾會自發產生小范圍的規則紊亂,正符合“靜默陷阱”的測試需求。
更重要的是,“破碎回廊”距離“織網者”之前主要活動區域較遠,或許能降低被直接觀測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