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將這兩年的課堂筆記、閱讀資料、wcgb的節目策劃案、實踐報告、以及在各大電視臺、好萊塢參觀學習時收集的資料和心得,分門別類,仔細打包。
這些紙質和電子文檔,是她此次留學最核心的收獲,比任何物質的東西都更珍貴。
她特意購買了幾個堅固的防潮文件箱,將這些“心血”妥善安置,準備隨身攜帶,絕不托運。
至于實物,她采取了分類處理的策略。那些厚重的專業書籍、有紀念意義的哥大文化衫、社團活動的合影、以及一些在美國購買的專業器材(如高質量的錄音筆、耳機等);
她把大部分物品和宿舍的物品提前打包寄回了國內,選擇了可靠的海運服務,雖然耗時較長,但經濟穩妥。
對于一些體積較大或不便長途運輸的物品,她處理得干脆而務實。
那個陪伴她無數個熬夜夜晚的小冰箱、那盞在書桌上灑下溫暖光暈的臺燈、還有那個小小的微波爐,有些例如冰箱、臺燈等小家電不方便運走的則折舊價格轉手給了社團的同學。
消息在wcgb的群里一發,立刻有相熟的低年級學弟學妹響應。
看著這些承載著日常溫暖的小物件即將在新主人那里繼續發揮作用,劉曉藝心里雖有幾分不舍,但更多是一種物品價值得以延續的安然。
交易完成后,她還會細心地附上使用說明和注意事項,這份體貼讓接收的同學倍感溫暖。
衣物和日常用品則做了精簡。
過時、不合身或使用已久的,果斷捐贈或丟棄。但部分衣服和用品則還是保留了一些在寄宿家這里。
她特意留下了幾套舒適的居家服、幾件洛錦川說她穿著特別好看的連衣裙、一套洗漱用品和幾件有特殊紀念意義的小物件。
這個舉動,帶著一種微妙的心理暗示——這里,這個與洛錦川共同經營了許久的小窩,依然是她的一個“據點”,一個她還會再來的“家”。
洛錦川看到她把東西留下,眼神明顯亮了一下,緊繃的嘴角也柔和了幾分。
劉曉藝對回國既期待又忐忑。期待的是與家人的團聚,是踏上熟悉土地的心安,是將所學付諸實踐、參與國內傳媒業發展的躍躍欲試。
忐忑的,則是面對未知挑戰的些微不安,以及,與洛錦川再次分離的深切不舍。
這種矛盾的心情,像忽明忽暗的燈,在她心底閃爍。
而洛錦川,則用他的方式,默默消化著即將到來的離別。
他也繼續準備著論文材料,研究進入關鍵階段,阿爾伯特教授對他寄予厚望,要求極為嚴格。
他常常在書房一坐就是半天,面前堆滿了文獻和數據。然而,無論多忙,他都會將晚餐時間完整地留給劉曉藝。
喜歡重回90,這次我要青春不后悔請大家收藏:()重回90,這次我要青春不后悔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