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聲波傳送的另一端,一個固定的聽眾,正以一種極其專注的方式,捕捉著電波中每一個屬于劉曉藝的聲音。
洛錦川的書桌上,那臺老式的卡帶錄音機依然在工作,里面存放著記錄劉曉藝播音的磁帶,這是他懷舊的一種方式。
但更多的時候,他會選擇使用電腦登錄wcgb的線上頻道,電腦上的音質更加清晰,能夠更完美地還原她聲音里的每一個細微頓挫和情感起伏。
于是,在劉曉藝團隊直播的時段,洛錦川的研究生公寓里,常常會回蕩著“哥大脈搏”的聲音。
他可能會在閱讀晦澀的學術文獻時,將直播作為背景音,但當劉曉藝的聲音響起時,他翻動書頁的手指會微微停頓,目光雖仍停留在文字上,嘴角卻會不自覺地帶上一絲溫柔的弧度。
他也可能是在整理數據或編寫代碼時,特意調出直播頁面,邊聽著她鎮定從容的播報,邊進行自己的工作。
這種邊聽著,邊去教授那邊的狀態,于他而并非分心,反而是一種奇特的陪伴與激勵。
他知道,在校園的另一個角落,他心愛的女孩正在她所追求的領域里閃閃發光。這讓他感到安心,也充滿了動力。
洛錦川自己的學業與研究,同樣進入了高速推進的階段。他的導師阿爾伯特教授關于傳統媒體在數字化浪潮中轉型路徑的重磅論文即將發表。
在這篇凝聚了教授多年心血的論文中,洛錦川作為有力的助手,可以有署名的機會。
這不僅僅是一個名字,更代表著學術界對其能力和貢獻的認可,尤其是在這種有績點影響的權威期刊上發表自己的成果,對于他未來的學術生涯或職業發展,都堪稱一塊沉甸甸的基石。
能夠獲得如此寶貴的機會,完全得益于洛錦川自身不懈的努力和卓絕的悟性。
他對于傳統媒體的看法吃得很透,不僅深入研究了西方媒體集團的百年興衰,更能結合東方獨特的傳媒生態進行比較分析,視角獨到。
而阿爾伯特教授十分到位的提點,則如同精準的雕刻刀,幫助他去蕪存菁,將龐雜的知識和思辨錘煉成符合學術規范的、邏輯嚴謹的論述。
經過這大半年的高強度訓練,洛錦川已經完全跟上教授的研究生思維,甚至能在討論中提出讓教授也為之側目的前瞻性觀點。
他的優秀和努力,也換來了實質性的回報。這學期,他成功拿到了研究生的補助,這意味著他在經濟上更為獨立,也標志著他在學術道路上得到了正式的、來自頂尖學府的資源支持。
在一個周五的晚上,結束了為期中論文沖刺的緊張一周后,洛錦川特意預訂了一家位于曼哈頓上西區、氛圍優雅的很棒的美式西餐廳,說要帶劉曉藝好好放松一下。
餐廳里燈光柔和,現場演奏的爵士樂低回婉轉。洛錦川細心地為劉曉藝拉開椅子,點了幾道招牌菜。
“最近辛苦了,”他看著她,目光里是毫不掩飾的欣賞和寵溺,“我聽了幾期你們的‘哥大脈搏’,做得非常專業。特別是你播報新聞和設計游戲環節的時候。”
劉曉藝臉上泛起淡淡的紅暈,在柔和的燈光下格外動人:“真的嗎?你覺得哪些地方還可以改進?”
“不是客套,”洛錦川認真地搖搖頭,“你的鎮定能壓住場,讓復雜的信息變得易于接收。而那些小游戲,體現了你對傳播受眾心理的精準把握,這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