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藝震撼于這種“工匠精神”,她意識到,媒體的真實感,不僅來源于鏡頭,更來源于這些精心營造、服務于情境的聲音細節。
除了音效,劉曉藝還有機會觀摩和參與一些簡單的配音工作。電視臺有一支固定的配音演員團隊,負責為一些引進的紀錄片、動畫片或廣告旁白進行英文和拉丁語配音。
她走進配音間,隔著玻璃看到一位配音演員正為一部環保紀錄片的主角——一只失去家園的北極熊——配內心獨白。
屏幕上,北極熊在融化的浮冰上無助地徘徊。而配音演員,一位中年老師,并沒有做出夸張的表情或動作,他只是緊緊盯著屏幕,眼神里充滿了哀傷與絕望,他的聲音低沉、沙啞,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將那種孤獨、無助與對未來的茫然,傳遞得淋漓盡致。
劉曉藝被深深打動了。她清晰地認識到,播音員、廣播員與配音演員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
播音員或是廣播員一般更側重于信息的準確、清晰、流暢的傳遞。他們的聲音需要具備權威性、親和力或告知感,情緒表達相對克制,服務于新聞播報、節目主持等具體語境。
配音演員則是角色的化身。他們需要徹底隱藏自己的聲音特質,完全融入角色,進行二次表演。
他們面臨的挑戰甚至比屏幕前的演員更大——演員有表情、肢輔助,而配音演員只能依靠一把聲音,去塑造角色的年齡、性格、情緒乃至命運起伏。
他們需要極強的情緒調度能力、聲音彈性和表演天賦,要做到聲音與角色嚴絲合縫,讓觀眾相信,那個角色本來就是“這個聲音”。
她看到配音老師們為了貼合一個孩童角色,會蹲下來,仰著頭,尋找那種稚嫩的發聲位置;為了配好一個氣喘吁吁的追逐場景,他們會原地小跑,直到氣息紊亂才開口。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這不僅是技術,更是藝術,是聲音的“煉金術”。
通過這次實習,劉曉藝的視野被極大地拓寬了。
她不再僅僅將自己局限于話筒前的播報,而是看到了聲音藝術的廣闊天地——從剪輯臺上的宏觀節奏把控,到音效室里的微觀世界構建,再到配音間內深刻的情感煉金。
她如饑似渴地吸收著這一切,這些在哥大課堂上學不到的、來自業界一線的寶貴經驗,正讓她從一個學習傳媒的學生,向著一個真正理解聲音魔力的準媒體人悄然蛻變。
電視臺這個綜合平臺,以其豐富的資源和實踐機會,為她上了最為生動的一課。
在《晨光資訊》節目組的實習,對劉曉藝而,不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一場關于傳媒行業核心價值與職業倫理的深刻啟蒙。
而引領她進行這番思考的,正是她的帶組老師——一位在地方電視臺工作了近二十年,鬢角已染微霜,眼神卻依舊銳利如鷹的資深新聞人,大衛·莫西里。
大衛老師并非科班出身的理論家,他是從一名普通的現場記者,一步步走到制片人位置的。
他的經驗源于無數個新聞現場的奔波,源于對真相的執著追問,也源于對媒體影響力的深刻敬畏。
劉曉藝很珍惜與大衛老師交流的機會,常常在完成手頭工作后,帶著在哥大學到的理論知識和自己實踐中產生的困惑,向他請教。
喜歡重回90,這次我要青春不后悔請大家收藏:()重回90,這次我要青春不后悔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