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實習過半,劉曉藝在電視臺《晨光資訊》節目組的工作,已從初期的輔助性事務,逐漸深入到節目制作更核心的環節。
憑借著她扎實的播音功底、細致的學習態度以及在哥大培養出的創意能力,指導老師開始將一些更具技術含量的任務交給她,
其中最讓她著迷的,便是節目的后期剪輯,尤其是音效設計與配音相關工作,剪輯臺的微觀世界與音效的魔法讓她十分喜歡。
劉曉藝坐在非線編剪輯臺前,屏幕被分割成數個軌道——視頻軌、主持人聲軌、背景音樂軌,以及多條錯綜復雜的音效軌。
她負責為節目中的資訊快報、天氣預警、以及輕松趣聞等板塊,匹配合適的特效音樂和轉場音效。
這項工作看似簡單,實則極其考驗審美和節奏感。
一段懸疑背景樂的切入時機,能瞬間提升新聞的緊張度;一個俏皮的提示音,則能為生活小貼士增添不少趣味。
她需要反復聆聽、比對,確保聲音與畫面、與節目整體風格水乳交融。
然而,真正為她打開新世界大門的,是節目組那個被稱為“魔法小屋”的音效室。
推開那扇隔音厚重的門,眼前的景象與她想象中的高科技錄音棚大相徑庭。
這里更像是一個雜亂無章卻又自成體系的“廢品回收站”兼“樂器收藏室”。
四周的架子上、桌子上、地上,堆滿了各式各樣的古怪物件:
生銹的鐵皮、不同材質的塑料布、大小不一的鈴鐺和鼓、三角鐵、幾雙款式各異的舊鞋子、布鞋、皮鞋、高跟鞋、一堆豆子瓶、幾盆水、甚至還有半扇舊木門和幾塊不同質地的石板。
一位頭發花白、穿著工裝背心的老音效師馬丁,正小心翼翼地揉搓著一塊綢緞,靠近麥克風,耳機里立刻傳來了類似衣物摩擦的細微聲響。
“歡迎來到我們的‘造假’工廠,劉。”馬丁幽默地介紹道,“在這里,我們用最笨的辦法,制造最真實的聲音。”
他如數家珍地向劉曉藝展示著他的“寶貝”:
要模擬下雨聲?他用一個裝滿豆子的扁平篩網,在麥克風上方輕輕搖晃,雨聲的疏密程度全靠手腕的力道控制。
需要打雷?他用力抖動一張巨大的薄鐵皮,沉悶的轟隆聲便滾滾而來。
溪流潺潺?他用一個窄口瓶緩緩倒水入盆,再配合輕輕撥動盆中水面的動作。
各種腳步聲(草地、雪地、木地板、石板路)則通過穿著不同的鞋子,在對應的材質上反復行走來錄制。
甚至連廣告里吃面條的吸溜聲、咬漢堡的酥脆聲、喝可樂后滿足的嘆氣聲,都需要在這里,用真實的食物和飲品,通過控制咀嚼的力度、吞咽的時機,反復錄制,以捕捉最能勾起食欲的聲音細節。
馬丁告訴劉曉藝,很多在拍攝現場因環境嘈雜或設備限制導致收音效果不佳的對話、細微動作聲,都需要在這里進行后期“擬音”修補。
這個小小的音效室,正是電視臺綜合實力的體現之一——它代表著對節目質量精益求精的態度,以及將無形之聲化為有形之感的專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