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藝驚訝地發現,原來在紐約這個國際大都市,有著如此龐大而活躍的華人社群。
他們遇到了來自紐約大學、福特漢姆大學、普瑞特藝術學院等不同學校的留學生,有人學金融,有人學藝術,有人學計算機。
雖然專業背景各異,但相同的文化根基和相似的海外經歷,讓大家迅速找到了共同語。
他們交流著找實習的經驗,吐槽著中美文化的差異,分享著各自發現的“寶藏”中餐館和超市。
聽著周圍熟悉的鄉音,吃著久違的、味道頗為地道的粵式點心和炒牛河,劉曉藝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放松和慰藉。
在這里,她暫時卸下了“實習生”的身份,也無需時刻注意自己的英語發音,可以完全做回自己。
洛錦川雖然話不多,但也顯然很享受這種氛圍。他看著劉曉藝和幾個新認識的女生聊得開心,嘴角也不自覺地揚起。
王瀚和李哲則如魚得水,忙著交換聯系方式,拓展著他們的社交圈。
這次唐人街之行,讓劉曉藝意識到,在陌生的國度奮斗,并非只有孤軍奮戰一條路。
還有一個龐大的、相互支持的同胞網絡存在。
這個發現,極大地緩解了她潛意識里的孤獨感和職場新人的焦慮。
回到寄宿家庭時,她感覺心里暖暖的,充滿了電,準備迎接“新手村”下一周的挑戰。
她的實習生活,在專業的錘煉、愛情的陪伴和同胞的溫情中,穩步向前。
歷經長途飛行與轉乘火車,當那列來自北方的綠皮火車緩緩停靠在悅城站臺時,王安琪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她透過車窗,急切地向外張望,站臺上熙熙攘攘的人流,熟悉的鄉音混雜著各地方涌入耳中,一種近鄉情怯的激動讓她眼眶微微發熱。
“媽媽,這就是悅城嗎?”小兒子伊戈爾用帶著口音的中文好奇地問,臉幾乎貼在了玻璃上。
大兒子馬克也睜大了眼睛,打量著這個與蘇俄工業城市風貌截然不同的、充滿生機與煙火氣的南方小城。
“對,這就是媽媽的家鄉。”王安琪深吸一口氣,拉著兩個兒子,跟著丈夫阿歷克賽隨著人流走向出站口。
剛一出站,王安琪一眼就看到了在接站人群中翹首以盼的姐姐王安梅和姐夫劉明達。
姐妹倆的目光在空中交匯的瞬間,積蓄了多年的思念瞬間決堤。
王安梅激動地揮舞著手臂,擠開人群沖了過來,王安琪也松開行李,快步迎了上去。
“姐!”
“琪琪!”
姐妹倆緊緊擁抱在一起,王安梅的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拍著妹妹的背,哽咽著說不出話來。
王安琪也紅了眼眶,感受著來自親人的、毫無保留的溫暖。
劉明達站在一旁,憨厚地笑著,接過阿歷克賽手中沉重的行李箱,用帶著口音的、簡單的英語夾雜著手勢打招呼:“wele!一路,辛苦!”
阿歷克賽雖然語不通,但也能感受到這份真摯的熱情,他露出一個有些靦腆卻十分真誠的笑容,用力點了點頭。
兩個混血男孩看著媽媽和姨媽擁抱,有些好奇,又有些拘謹地站在父親身邊。
“這是馬克,這是伊戈爾,都長這么大了!”王安梅松開妹妹,彎下腰,愛憐地看著兩個外甥,試圖用中文和他們交流。
男孩們有些害羞地用簡單的“阿姨好”回應。
一家人親親熱熱地坐上劉明達提前租好的一輛七座車,駛向那個位于城郊、卻充滿溫情的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