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久違的、規律而甜蜜的“小情侶”生活模式,正式開啟。
每天清晨,劉曉藝會早早起床,對著鏡子練習一下當天可能需要用到的播報詞,然后洛錦川會開車送她去電視臺實習。
傍晚,當紐約華燈初上,洛錦川的車又會準時出現在電視臺樓下,接上結束了一天忙碌的女友。
回到他們位于康達斯太太家二樓的溫馨小窩,洛錦川往往會系上圍裙,展現他日益精進的廚藝。
有時是用劉曉藝從社工社團“拯救”回來的食材烹制簡單健康的晚餐,有時則會特意去中國超市采購,做一頓她心心念念的紅燒肉或番茄炒蛋,慰藉她的中國胃。
晚餐后,是兩人最愜意的時光。
他們會窩在沙發上,劉曉藝興致勃勃地講述實習中的見聞——今天跟著編導學了如何快速撰寫新聞提要,明天觀摩了主播如何在直播中應對提詞器故障的突發狀況,后天又被分配去協助整理觀眾來信,看到了美國普通民眾對節目的真實反饋。
洛錦川則會耐心傾聽,時而提出一些基于他宏觀視角的見解,時而又能給出非常具體的建議,比如如何更有效地與團隊溝通,或者如何理解某個節目環節背后的商業邏輯。
有時,劉曉藝需要為實習項目準備策劃案或者學習新的剪輯軟件,洛錦川就會在一旁安靜地看書,或者處理自己的一些瑣事。
偶爾抬頭,看到對方在燈下專注的側臉,便覺得心中一片寧靜滿足。
周末,他們會一起去超市采購,去看一場電影,或者干脆哪里也不去,就在家里享受無人打擾的慵懶時光。
這種“你上班,我接送,你策劃,我陪伴”的日常,充滿了平淡卻真實的幸福感。
他們不再是隔著屏幕互相鼓勵的異地戀人,而是在同一座城市,為了各自的目標努力,又能在疲憊時相互依偎,在進步時彼此分享的親密伙伴。
大二上學期的結束,對劉曉藝來說,是一個階段的圓滿收官,更是另一個更具實踐性階段的開始。
在國內,家人的生活蒸蒸日上,親情網絡愈發牢固;在紐約,她和洛錦川的關系在共同的成長和相互的扶持中愈發深厚。
這個冬天,雖然紐約的氣溫持續走低,但他們的生活,卻因為充實的目標和溫暖的陪伴,而顯得格外暖意融融。
寒假的電視臺實習,對劉曉藝而,就像正式踏入社會前的一個微縮“新手村”。
這里不再有教授的循循善誘和明確的課程大綱,取而代之的是快節奏的工作流程、明確的職責分工以及一種無形的競爭壓力。
劉曉藝被分配到了節目后期制作部門的錄音配音組。
這個組別的工作,遠沒有她最初想象的那么光鮮亮麗,更多的是幕后的精細操作和體力付出。
她的主要任務是協助錄音師,為節目的一些旁白、補錄臺詞以及簡單的廣告配音進行收音和初步處理。
帶她的是一位名叫弗蘭克的中年錄音師,頭發微卷,總是戴著一副監聽耳機,表情嚴肅。他話不多,但要求極其嚴格。
第一天,他就指著錄音棚里那些錯綜復雜的設備對劉曉藝說:“在這里,你的耳朵就是最好的工具。不僅要聽內容,更要聽環境音、聽電流聲、聽呼吸的輕重。任何一絲雜音,都是不專業的體現。”
劉曉藝的工作包括提前檢查麥克風、準備腳本、在錄音時操作基礎設備,以及最重要的——在錄音結束后,協助整理和標注大量的音軌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