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父母那通充滿喜悅與家常氣息的視頻通話,像一塊投入心湖的石子,在劉曉藝心里漾開層層漣漪。
除了為父母生活的改善感到開心外,小姨一家即將回國的消息,更勾起了她久遠的記憶和對遠方親戚的好奇。
幾天后,她又特意找了個時間,和母親王安梅進行了一次更詳細的通話,終于弄清楚了小姨家這些年在海外打拼的具體情況,以及他們此番回國深層次的打算。
劉曉藝的小姨,王安琪,是家里最小的女兒,性格比姐姐王安梅更顯潑辣果敢。
他們兩姐妹自從姥姥姥爺都不在后一直相互扶持彼此,她出國學習的費用姐姐也贊助了大部分,當年她憑借出色的外語能力,應聘到一家在北方的外貿公司工作,正是在那里,她結識了后來的丈夫——亞歷山大·阿歷克賽,大家都隨小姨叫他“阿歷”。
阿歷克賽是蘇俄人,早年作為留學生在中國北方一所工業大學學習過幾年,能說一些中文,雖然帶著濃重的口音,詞匯量也僅限于日常交流和專業術語,但基本的溝通不成問題。
劉媽媽王安梅在視頻里笑著形容這位妹夫:“人長得高高大大,像頭壯實的熊,但性子卻沉穩得很,話不多,做事特別靠譜,一看就讓人放心。”
兩人相識相戀后,王安琪毅然決定跟隨阿歷克賽回到他的家鄉——一個位于蘇俄內陸、并非莫斯科、圣彼得堡那樣大都市的工業城市。
那里礦產資源豐富,林業發達,運輸業是經濟命脈。
起初的日子并不輕松。阿歷克賽靠著家里的關系和自己的駕駛技術,從給別人的車隊當司機開始,慢慢積累經驗和人脈。
小姨王安琪則憑借著她的語優勢和在中國外貿公司的工作經驗,幫助丈夫處理文件、對接客戶、管理賬目。
夫妻倆一個主外,一個主內,硬是在異國他鄉撐起了一片天。
經過多年的打拼,阿歷克賽終于擁有了自己的幾輛貨車,組建了一個小型車隊。
他們的業務非常穩定,長期與幾家礦業公司和木材加工廠簽訂了運輸合同,主要就是從礦區、林場往港口和鐵路貨運站拉運鐵礦、煤炭以及原木。
這是一份辛苦錢,需要常年奔波在路況復雜的運輸線上,但收入也相當可觀,足以讓一家人在當地過上體面富足的生活。
他們居住的地方,就選在離碼頭和火車貨運站都不遠的一個區域。那里人員構成相對復雜,聚集了來自天南地北的司機、工人和小商販,但生活設施頗為完善,超市、學校、醫院一應俱全。
他們的兩個兒子,馬克和伊戈爾,就在那里出生、長大,并讀完了高中。
然而,生活環境也帶來了顯而易見的問題。由于他們所在的區域并非傳統的華人聚居區,周圍缺乏濃厚的中文環境。
阿歷克賽的中文水平一直停留在“夠用”的階段,無法進行更深層次的交流。
而兩個兒子,馬克和伊戈爾,雖然從小聽著媽媽用中文念叨,但日常交流、學校教育乃至思維模式,都更偏向于當地文化。
他們的中文水平僅限于一些最簡單的問候和詞匯,幾乎無法進行流暢的對話。
王安琪在電話里對姐姐感嘆:“每次跟他們說中文,都得放慢語速,一個詞一個詞地蹦,有時候真想好好跟他們聊聊心里話,都覺得費勁。眼看著孩子越來越大,跟國內這邊的根,都快連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