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現在的任務,并非去挑戰或改變這套成熟的商業邏輯,而是像海綿一樣,盡可能吸收其中的運作智慧、對細節的把控以及對目標受眾的精準理解。
她要做的,是將在大洋彼岸所學到的這一切,與她在北廣打下的理論基礎、在亞運會積累的實戰經驗,乃至對中國媒體生態的理解,進行交叉比對、咀嚼消化,最終融會貫通。
她開始在日記本上分欄記錄:左邊是美國模式的觀察,右邊是國內的對應情況與可能的啟發。
她模糊地感覺到,未來回國后,無論是要推動某些改變,還是僅僅為了自身的職業進步,這種跨文化的比較視野和融合能力,都將是她最獨特的優勢之一。
回到熟悉的宿舍(為了完成小組作業和利用學校資源,她每周仍有幾天住在學校宿舍),她發現忙碌的不止她一個。
小小的四人間,仿佛成了一個微縮的奮斗現場,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專業軌道上全速奔跑。
新聞系的黎畫師姐,眼下帶著淡淡的黑眼圈,但眼神卻異常明亮。
她正處在“跑新聞”的關鍵階段,背包里永遠塞著錄音筆、筆記本和相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
她的生活節奏變成了“選題-現場-寫稿”的循環。
劉曉藝有時深夜從圖書館回來,還能看到黎畫對著電腦屏幕,眉頭緊鎖地修改稿件,嘴里念念有詞地推敲著某個詞語的準確性和力度。
她會跟劉曉藝吐槽某個zhengfu新聞官的官方辭令多么無趣,或者分享在社區采訪中遇到的動人故事。
新聞系的要求極其嚴格,強調客觀、準確與深度,每一篇稿件都關系到她的課程成績和未來實習機會。
物理系的張茹師兄則徹底“泡”在了實驗室。他們專業的小組競賽進入了白熱化階段,每個小組都需要設計并完成一個創新物理實驗,并提交一份詳盡嚴謹的實驗報告。
劉曉藝偶爾在食堂碰到她,她要么在飛快地演算數據,要么和組員激烈地討論著實驗裝置的某個細節。
她的書桌上,堆滿了劉曉藝完全看不懂的公式和圖紙,空氣中仿佛都彌漫著一種理性思辨的氣息。
劉曉藝雖然對那堆符號一頭霧水,但看到張茹談及實驗取得微小突破時那興奮得發光的臉,她就由衷地感到佩服,也提醒自己還需努力拼搏。
在這個小小的共同體里,雖然專業迥異,但彼此之間卻存在著一種無聲的默契和支持。
劉曉藝會把自己從社工社團“薅”來的羊毛,比如不錯的零食或洗護用品,分享給大家。
而她也時常會向黎畫師姐借閱一些新聞系的專業書籍和經典的新聞報道案例集。
通過閱讀和與黎畫的交流,劉曉藝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廣播傳媒專業與新聞系的異同。
新聞系更側重于信息的采集、核實、篩選與文字(或影像)敘述,追求的是真相的深度與表達的精確,像是一名嚴謹的調查員和史官。
而廣播傳媒專業,則更偏向于信息的包裝、呈現與傳播效能的放大。
它要求學生不僅要懂得內容,更要精通如何運用聲音、影像、節奏、氛圍等一切手段,將內容有效地傳遞給受眾。
喜歡重回90,這次我要青春不后悔請大家收藏:()重回90,這次我要青春不后悔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