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優秀的播音員或節目主持人,絕不僅僅是一個念稿子的“傳聲筒”。
他們是一場節目節奏的控制者,是團隊工作成果最直觀的呈現者,相當于一個項目最終面向公眾的“發人”和“匯報人”。
他們的語氣、停頓、重音、甚至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直接影響著信息的接收效果和觀眾的情感共鳴。
因此,這個專業需要學習的東西更為繁雜和多元化:從語音發聲、形體表達,到節目策劃、編導基礎,再到受眾心理、媒體技術,甚至音樂、美學都需要有所涉獵。
劉曉藝感到自己就像一塊需要吸收各種養分的海綿,每一天都面臨著新的學習挑戰。
而在另一個空間里,洛錦川的發展路徑則展現出另一種維度。
他的重心已經從相對具體的傳媒領域,向著更宏觀的管理、可持續發展與創新戰略領域推進。
在阿爾伯特教授的指導下,他研究的課題往往涉及媒體產業的變革模式、新技術(如當時初露鋒芒的社交媒體、數據算法)對傳統傳媒生態的沖擊與重塑,以及如何在商業效益與社會責任之間找到可持續的平衡點。
他雖然不是以一線實踐為主,但劉曉藝的存在,無形中為他提供了一個極其寶貴且鮮活的微觀視角。
為了幫助劉曉藝收集學習資料、尋找實踐案例、匯總各類行業資訊,洛錦川需要持續關注美國廣播、電視乃至初興的網絡視頻領域的最新動態。
這個過程,對他而并非簡單的輔助,而是一個獨特的“反向研究”路徑。
他有著別人沒有的優勢——他需要持續地、帶著具體問題意識地去“下沉”觀察傳媒實踐的最前沿。
每次為劉曉藝查找某個特定類型的新聞播報錄音、分析某個成功生活類節目的策劃案,或者匯總關于某次媒體并購案的各方評論時,他往往能跳出純理論框架,捕捉到那些隱藏在數據和分析報告之下,更微妙、更真實的行業脈搏。
他會發現,某個管理理論在具體案例中是如何變形的;某種技術創新在實際應用中遇到了哪些教科書未曾提及的阻力;
某個標榜“可持續發展”的媒體項目,其商業模式的真實可行性如何。
這些來自實踐一線的“特別發現”,常常成為他與教授討論時的有力佐證,或者啟發他思考新的研究問題。
他的學術視野,因為與劉曉藝的實踐需求緊密相連,而避免了一種凌空蹈虛的傾向,變得更加接地氣,也更具洞察力。
就這樣,在哥大的校園內外,幾個來自中國的年輕人,在不同的專業軌道上并行奔馳。
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里埋頭深耕,承受著壓力,也收獲著成長;他們又在彼此的交集里相互照亮,分享著資源,也啟迪著思考。
在阿爾伯特教授執教哥大新聞學院的漫長歲月里,他見識過來自世界各地的聰慧頭腦,其中不乏天賦異稟之輩。
然而,面對洛錦川這個來自中國的學生,他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一種超越學術能力之外的、更為珍貴的品質,甚至讓他覺得有些“可愛”。
洛錦川是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敢于如此直接且持續地向他——這位在業內以嚴格和資源廣闊著稱的學者——主動申請、索取研究資源的外國籍留學生。
其他國際學生,或許出于對學術權威的敬畏,或許礙于面子害怕被拒絕,或許單純覺得獲取難度太大,往往更傾向于在既定的框架內學習和研究。
但洛錦川不同。他不僅“敢要”,更“敢做”。
在向教授提出需要某些特定領域的數據、接觸某些特定行業的內部報告,或者引薦某位業界人士后,他會立刻將教授提供的哪怕只是一條模糊的線索或一個名字,付諸于極致的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