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藝參加的第一次分揀活動,是在一家沃爾瑪的配送中心倉庫。那是一個巨大得超乎想象的空間,燈火通明,貨架高聳入云。
而在倉庫的特定區域,堆積如山的,正是那些被主流消費渠道“淘汰”下來的商品。
工作量是巨大的,而且需要極強的責任心和細致的分類知識。社團成員和超市加班的員工混合編成幾個小組,在不同的區域同時作業:
食品區:這里是“重災區”。大量的面包、乳制品、罐頭、零食,距離保質期可能只剩一天,或者剛剛過期兩三天。按照合作協議和食品安全指南,志愿者們需要仔細檢查,將那些雖然臨期但品質完好、絕對安全的食品分揀出來,單獨打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
洗浴用品區:這里堆滿了包裝破損(如紙盒壓痕、塑料膜開裂)的洗發水、沐浴露、牙膏,或者是一些因為市場反響平平、銷量不佳而大量囤積臨近最后使用期限的清潔劑、洗衣液。一些只是因為換了新包裝而被淘汰的舊款產品也堆積于此。
藥品與化學品區:這里則更為復雜。包括一些即將過期的非處方藥、維生素,以及大量失去最佳使用期限(并非完全失效)的殺蟲劑、驅蚊水、花園肥料等。
杰克特意請來了藥學專業的高年級同學做指導,確保分揀過程安全合規。
劉曉藝被分在食品組。她戴著手套和口罩,和同伴們一起,像考古學家一樣,在堆積的紙箱中仔細翻找、判斷。
她拿起一盒酸奶,上面的保質期顯示是昨天;又拿起一袋面包,是明天到期。它們都完好無損,香氣、質地沒有任何異常,僅僅因為標簽上的一個日期,就面臨著被銷毀的命運。
這種規模的、系統性的浪費,讓她感到一種近乎窒息的心痛。她想起了國內尚且存在的物資不均,對比眼前的情景,內心充滿了復雜的情緒。
然而,工作的意義也正在于此。經過數小時的奮戰,他們成功分揀出了數量可觀的“可拯救物資”。這些物資的去向,體現了杰克和社團成熟的運作模式:
首先就是社團內部福利與校園低價店,他們把一部分品質最好、最受歡迎的食品和日用品,會被運回學校。
社團會開設一個臨時的“拯救商店”,以極低的價格(通常是原價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出售給本校學生。這筆微薄的收入會成為社團的活動經費,用于支付交通、物料等成本。
劉曉藝自己也用一美元買到過原價十幾美元的高品質橄欖油和一大包堅果。
然后就是合作的慈善機構,還有更大一部分物資,尤其是基礎食物和日用品,則會由社團聯系好的本地慈善組織,如“城市收獲”(cityharvest)、食物銀行(foodbank)等,直接派車拉走,分發給他們救助的低收入家庭、無家可歸者。
社團在其中扮演了關鍵的“中間篩選和集散”角色,彌補了慈善機構人手不足的困境。
最后就是特定物品處理,像臨近過期的藥品、化學品,則會由超市方面按照更專業的流程進行回收或安全處理,社團主要負責初步分類,避免其與其他可用物資混淆。
這次倉庫分揀的“回報”同樣豐厚。除了社團經費的增加,每個參與的成員也獲得了一些“福利券”,可以在社團的“拯救商店”里免費兌換一些商品。
但更重要的是,劉曉藝感受到了一種深刻的無力與希望交織的復雜情感。
無力于個體面對整個系統性的浪費時的渺小;希望于像杰克和社團這樣的行動,正像星星之火,在一點點地改變著現狀,拯救著那些本不該被丟棄的資源。
她的視野,在課堂之外,被極大地拓寬了。
喜歡重回90,這次我要青春不后悔請大家收藏:()重回90,這次我要青春不后悔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