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大的課程表穩定下來后,劉曉藝發現,作為大二插入的交換生,她的課程安排相比本土學生要靈活一些,留下了不少可供自由支配的空閑時間。
她知道,要想真正融入美國校園文化、鍛煉語并深入了解這個社會,參加社團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經過仔細瀏覽學生社團名錄和多方打聽,劉曉藝將目光鎖定在了“社區服務社”(munityservicecorps)上。
這個社團吸引她的地方在于,它并非單純的興趣小組,而是一個真正能走出校園、與各色美國民眾打交道、參與各種美式傳統活動的實踐平臺。
它提供的,正是劉曉藝最需要的東西——地道的溝通場景和對美國社會肌理的切身感受。
社團的活動日歷排得滿滿當當,且極具美國特色:感恩節期間,他們會組織前往鄰近的康涅狄格州,參與那里傳統的“火雞狂歡節”社區服務,協助分發食物給需要幫助的家庭;
圣誕節時,則與紐約大學、福特漢姆大學等兄弟院校聯合舉辦“禮物交換與回收計劃”,鼓勵學生們將閑置但完好的禮物重新包裝、交換,賦予節日新的溫暖意義;
平日里,還有與附近幾家大型超市合作的“臨期食品分享周”,將即將到期但依舊安全可食用的食品,以極低的價格分享給校內學生和社區低收入群體,這既是環保節儉的生活方式,也成了學生們獲取實惠的熱門途徑。
對劉曉藝而,加入這個社團,不僅能積累寶貴的社區服務經驗,更能學到許多在美國生活的“省錢小技巧”,比如如何利用這些活動獲取優質低價的食品和生活用品。
然而,真正讓她感到震撼的,是在參與過程中親眼所見的“美國式浪費”。
這個社團規模龐大,結構也相當成熟,儼然一個小型非營利組織。社團主要分為三大部門:
外勤組(fieldoperationsteam):負責執行具體的社區服務項目,是社團的“手腳”。成員需要走出校園,布置活動攤位、運營臨時小店、直接參與各類體力或服務性勞動。
內部溝通與信息組(internalmunications&infoteam):負責社團在校內的宣傳、成員協調、信息發布,是社團的“神經中樞”。
外聯與資源組(externalrelations&resourcesteam):負責與校外各類資源方對接,包括超市經理、農場主、地方zhengfu官員以及其他社會組織,是社團的“臉面”和“資源庫”。
財務審計組(finance&auditteam):則負責管理社團經費、申請學校撥款、處理報銷等,確保運作透明合規。
劉曉藝根據自己的特長和鍛煉目的,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加入外勤組。
她發現,這里的成員大多和她想象中一樣,是一群充滿行動力、性格開朗、內心善良的同學。
他們不尚空談,更愿意用雙手和汗水去切實地幫助他人,改變社區。
這種務實而充滿活力的氛圍,讓劉曉藝很快產生了歸屬感。
隨著秋季的深入,社團的活動也陸續展開。劉曉藝第一次外勤任務,就是參與“臨期食品分享周”的準備工作。她和組員們一起,前往與社團有合作的一家大型連鎖超市的后倉。
在那里,她看到了堆積如山的、距離保質期僅剩幾天的面包、乳制品、罐頭。這些商品僅僅因為即將臨期,就被從貨架上撤下,等待著被銷毀的命運。
這種規模的食品浪費,讓從小接受“粒粒皆辛苦”教育的劉曉藝感到觸目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