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孩子們還在公園放著煙花炮仗,春節的喜慶氣氛還未完全散去,劉明達就已經迫不及待地開始了他的五金店籌備計劃。
這個在工廠與扳手、螺絲打了三十五年交道的老技工,仿佛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整個人都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大年初六,劉明達就拉著劉曉藝開始了市場考察之旅。
父女倆騎著自行車,穿梭在城市的各大建材市場和五金批發市場之間。劉曉藝看著父親熟練地與各路供應商打交道,這才真切感受到父親在這個行業積累之深厚。
“老張,你這批鍍鋅管的厚度不夠啊,”劉明達拿著一節水管在手里掂量,“你看這切口,鋅層太薄,用不了多久就要生銹。”
供應商老張不但不惱,反而豎起大拇指:“劉師傅好眼力!這批貨確實不如上批,我給您換好的!”
劉曉藝驚訝地小聲問:“爸,您怎么一眼就看出來了?”
劉明達得意地笑笑:“三十五年不是白干的。重量、手感、切口光澤,這里頭門道多著呢。”
在五金批發市場,劉明達更是如魚得水。他帶著女兒穿梭在琳瑯滿目的貨架間,如數家珍地介紹著各種工具和配件。
“這種梅花扳手是國產的,硬度不夠容易打滑;那種是臺灣產的,質量好很多。”
“買螺絲要看螺紋是否均勻,還要試一下螺帽能不能順暢轉動。”
“這些電工膠帶,要聞味道,好的膠帶沒有刺鼻氣味。”
劉曉藝認真聽著,才發現原來小小的五金件里有這么多學問。更讓她驚訝的是,所到之處,不少供應商都主動和父親打招呼,語氣中帶著尊敬。
“劉師傅!什么風把您吹來了?”一個五金批發商熱情地迎上來。
劉明達笑著握手:“老李,我打算自己開個五金店,來你這看看貨。”
“太好了!您要開店,我肯定給最優惠的價格。當年要不是您幫我調試機器,我這生意也做不起來。”
這樣的場景在不同攤位一再上演。
劉曉藝這才知道,父親在行業內的口碑和人脈如此之好。許多供應商都受過他的幫助,紛紛表示愿意長期合作,提供最優惠的進貨價。
中午休息時,劉明達一邊吃著盒飯,一邊和女兒暢談規劃:“我打算把五金店分成幾個區域:工具區、建材區、電工區、水管區。還要設個小工作臺,接維修活。”
他眼睛發亮地說:“現在家家都在裝修,五金需求大。咱們不做高端,就做實惠好用的,薄利多銷。”
劉曉藝被父親的熱情感染,也幫著出主意:“爸,可以印些宣傳單,就在超市門口發。老顧客都知道您是老師傅,信得過。”
“對!”劉明達一拍大腿,“還可以搞個以舊換新活動,舊工具折價換新的。這樣既能促進銷售,又能攬維修的活。”
看著父親興致勃勃的樣子,劉曉藝忽然想起什么:“那您廠里的徒弟們呢?不管他們了?”
劉明達笑了:“哪能不管!我已經跟幾個徒弟說好了,等店開起來,他們下班可以過來兼職,既賺外快,又能學新技術。等以后生意好了,說不定還能把他們全請過來呢!”
接下來的幾天,劉曉藝又到家里超市幫忙。
春節后的超市依然忙碌,員工們個個精神飽滿。把兩家店打理得井井有條,讓劉曉藝不禁佩服父母的用人眼光。
她特地去了位于商貿區的第一分店。這里的氛圍與老店不同,顧客多是附近寫字樓的上班族和逛街的年輕人。
店長林阿姨正帶著員工補貨,看到劉曉藝來了,熱情地招呼:“曉藝來啦?快來看看我們的剛做的奶茶!”
原來,在劉爸爸忙著籌劃五金店的同時,王安梅和林阿姨也沒閑著。她們發現商貿區的顧客對小吃飲料需求很大,于是大膽地在超市門口開辟了一個小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