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昱今天很忙。
因為今天是禮拜日。
所謂的“做禮拜”,是基督教信仰生活中最核心、最普遍的集體活動,是信徒們在特定時間——通常是星期日——聚集在教堂,通過一系列程式化的禮儀來敬拜上帝、聆聽教導、團契交通的宗教實踐。
新教的禮拜流程有序樂、宣召與贊美敬拜、禱告、誦讀圣經……等等等等。
這個年代的美國,仍有很濃重的宗教色彩,別說是中老年人了,哪怕是年輕人也有很多定期上教堂的。
今天,石室教堂剛一開門,教友們——即楓樹街的街坊們——便陸陸續續地趕來參加禮拜。
座無虛席,來得晚的人只能站著。
平日里空蕩蕩的教堂,在這一天變得格外擁擠。
這是李昱在石室教堂奉職后,所主持的第一個禮拜活動。
不夸張的說,今日的禮拜活動是否圓滿,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日后能否獲得街坊們的廣泛認可。
事實證明,“機會永遠只留給有準備的人”乃不變的真理。
李昱為扮演牧師而下的那些苦功,可不是白費的!
不論是念誦《圣經》,還是講道祝福,他都穩穩當當地圓滿完成,沒掉任何鏈子。
值得一提的是,在齊唱圣歌時,李昱靜靜地坐在鋼琴前,駕輕就熟地彈奏樂曲的身影,引現場騷動。
李昱怎么也沒有想到,自己從小苦練的鋼琴,竟會迎來這樣的發揮時刻。
他雖是業余愛好者,但為圣歌伴奏,還是綽綽有余的。
據簡奈爾所,因為她不會彈鋼琴,所以自她養母死后,這座教堂就再也沒有響起過鋼琴的樂聲。
李昱的出現,使婉轉的鋼琴音符,再度在石室教堂內傳揚。
就這樣,靠著一場完美的禮拜活動,李昱與楓樹街的街坊們的距離又拉近了一點,并且順利喜提經驗值。
叮!以牧師的身份主持禮拜。成功扮演“牧師”
“牧師”進度:3→6
因為白天都忙著做禮拜,所以李昱直到夜幕降臨,才終于抽出時間,得以去拜訪那位賣軍火的天主教神父,以及那位以“地下醫生”為兼職的東正教修女。
幸而據貓屋敷所,對方的營業時間持續至晚上10點,所以晚一點去也不打緊。
在跟簡奈爾打了聲招呼后,李昱也不更衣,就這么穿著牧師服,扛著用布條緊裹的杠桿步槍,帶著滿滿一手提箱的武器,趕往萊克街。
之所以要穿牧師服,純粹是李昱的喜好使然——他總覺得穿上新教牧師的衣服,去跟天主教的神父和東正教的修女見面,定會格外有趣!
……
……
是夜——
舊金山,萊克街13號,圣米迦勒天主教堂——
“就是這兒了……”
李昱揚起視線,反復打量面前的比石室教堂大上好幾倍的天主教堂。
美國的主流宗教是新教,天主教在美國屬于被排斥的小眾信仰。
在美國信仰天主教,說不定會遭受新教徒的霸凌,乃至殺害——這是事實,并非夸大。
雖說新教的世俗化程度很高,但有相當一部分新教徒格外瘋癲,所作所為比中世紀的狂信徒還離譜。
在舊金山的市町內,竟有這么一座面積不小的天主教堂,著實是出乎了李昱的意料。
眼見大門沒鎖,李昱直接推門進去。
他先邁左腳進去,還沒來得及邁右腳呢,他整個人就跟石化似的僵在原地。
究其緣故,并不復雜——全因他瞧見了匪夷所思的景象:
一名身穿東正教修女服飾的妙齡美女,滿身酒氣地仰躺在靠近大門的長椅上,似乎在睡覺,豐滿的胸脯和平坦的小腹有節奏地上下起伏著。
好幾只喝空的酒瓶散落在其身周,每一只酒瓶的標簽都標注著相同的名字:伏特加。
如果只是如此,那也就罷了。
真正令李昱感到震愕的,是她的穿著——明明是一個修女,卻穿著一對白絲!
她的修女服飾改短了下擺,改成了短裙的形制,長度只到大腿的一半,充滿肉感的一對白絲大腿就這么裸露在外。
出于此故,李昱清楚地瞧見她的兩條白絲大腿各綁著一只黑色的槍套,兩只槍套都裝著相同的手槍:勃朗寧1922式手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