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事情發生之后都很神奇。
越幸運的人越幸運,越倒霉的人就越倒霉。
崇禎發現,自從皇太極敗走關內之后,他就是來運轉了,不說心想事成,很多難以推行的政令,不管是李長庚還是李定國。
問都不問,先下發下去看看效果再說。
現在更是從外面回來的工匠中,都會隱藏著大才,怎么能讓他不高興。
劉漢的名字,崇禎在奏報中看大過。
然而在記憶中卻找不到有這么一位名人。
這不怪人家劉漢不出名,實在是崇禎以前學習太渣。
簡直不知道,老天爺讓他穿越過來是干嘛的。
好在大明在他的折騰下,也算是漸漸的有了起色,不然就只能吊在歪脖子樹上,結束自己最后的生命了。
在崇禎迎接這些工匠的時候。
盛京的皇太極,卻是一陣暴怒。
有人幸運,就有人會不幸,此時皇太極剛好就是那個不幸的人。
皇太極的雄才大略,原本的歷史軌跡已經證明過了。
可此時他的身上,根本就看不出一點雄才大略的樣子,猜忌,不自信,還有易怒易爆,簡直就不死一個合格的君王。
人在逆境中,確實可以崛起,也確實可以磨練出一身的本領。
皇太極以為自己能行,在當年入關的時候,可是不把崇禎放在眼中的,百戰百勝的他無論功績還是武力,都稱得上“偉大”兩個字。
然而只是一年多時間,兩者之間再次對比。
他卻絕望的發現,大明要是對他們用兵,更加游刃有余了。
此次被打到盛京腳下就是一個證明。
事后得到的消息就是,整個大明只出了大凌河堡和右屯的兩個偏師,還是任誰不是很多的隊伍。
就這樣的火槍騎兵,他的大清卻拿不出一支能夠抗衡的軍隊。
仿佛所有的精銳,已經在當年全部戰死在了薊通兩地。
回來的都是貪生怕死之輩,毫無勇氣對戰。
正如當年兵圍京師,天下震動一樣。
兵臨盛京也一樣是天下震動,不過這一次震動的就是大清的天下。
蠢蠢欲動的蒙古八旗,已經有了脫離的想法,而他現在還不能夠以武力去威脅。
那些漢八旗的人看起來恭順,然而他知道,漢八旗恭順的原因就是,他們滿人還在掌握著最大的軍隊。
數來數去,能夠靠得住的,似乎也只有他的這些兄弟們。
可他的這些兄弟們靠得住嗎?
一個疑問在他腦海中不斷的回響。
其實皇帝奇偶這副德行,順風順水的時候,仿佛天命所歸。
一旦處于逆風階段,那么各種本來都被勝利壓下去的隱患都會爆發。
孤獨才是常態,而情感早就被消磨矣盡。
“傳代善。”
獨坐良久的皇太極,還是決定聽聽代善怎么說,他需要人支持,在他最脆弱的時候。
代善一直就在門外等著。
他最清楚兵臨盛京之后的后果。
莽古爾泰讓自己的手下前來勤王了,而自己固守廣寧。
原本被懷疑的對象,卻成了皇太極最堅定的支持者,可皇太極最為放心的阿敏,卻是根本沒有派會一兵一卒。
最后只帶回了一份書信。
上面說著大明的軍隊正在右屯附近流竄。
事實是如此,可并不能讓皇太極滿意。
凡事最怕比較,此時剛好阿敏落入了下風。
“大貝勒,皇上讓您進去。”
一名太監悄悄的走了出來說道。
“前面帶路。”
代善點頭道。
盛京的皇宮是按照京師的紫禁城設計的,可由于缺少材料,根本就比不上紫禁城的宏偉壯觀。
只能用逼窄來形容,而且由于工匠不足,實際上是很粗燥的。
可在來遼東,在建奴的手中,這就是最好的建筑。
三月份此地還很寒冷,卻沒有寒冬臘月的刺骨寒風。
少了天時,面對大明的軍隊,就更是少了一層防護和天然的加持。
今年用兵是不用想了。
代善邊走,心中邊想著心思,現在最怕的就是,等到皮島的袁崇煥,接到了大明兵臨盛京的消息,還會不會和他們做生意。
“皇上,大貝勒到了。”
太監小聲的提醒了一句,就悄悄的退下。
(本章未完,請翻頁)
坐在椅子上沉思的皇太極,瞬間驚醒,看了過去。
“大哥來了,快座。”
皇太極看似隨意的了過去,指著對面的一張椅子道。
兩張椅子的中央,擺著一張桌子,桌子上全部都是一些卷宗,代善掃了一眼,就啊見到最上面的一張寫著阿敏的名字。
代善不知道是皇太極故意這么做,還是為了試探他的良苦用心。
等到代善坐下,皇太極才道:“大清基業艱難啊,只有坐上這個位置了,才能明白其中的難處。”
“皇上是在擔心什么?”
代善不想在繞來繞去了,在以前他還覺得大明叛臣的那些做事的方法不錯,可現在已經不合時宜了。
“火藥廠炸了,鑄造火炮的工匠也都沒了,咱們自己到現在也沒有培養出什么人才,以后在火器上面,根本就無法和大明對抗。”
現在的皇太極也已經想通,大明的火槍騎兵深入到關外到底是為什么了。
可知道了又如何,在當時的那種狀況之下,只有緊守盛京才是上策。
就像當年京師的大明軍隊,面對他們入關時的作法一樣。
不能說對錯,只能說最合適。
誰也不能夠保證,外面是不是還埋伏的有敵人,若是判斷錯誤,盛京沒了,大清也就沒了。
幾十代人的努力,也就跟著風流云散。
“那就向大明求和,無論如何都要保住大清的子民。”
代善遲疑了一下,又重提舊事。
“現在大明的新皇崇禎,可不一定會接受咱們的求和,而且更加不會接受大清的國號。”
皇太極看得明白,自從關內失利之后,他想著逆天改命,才成立了大清,改了天命為天聰。
看來并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
“除非咱們放棄大清的國號,就是這樣大明也不一定會答應。”
“咱們俯首稱臣呢?這個大明總會給一些特許吧?”
代善忽然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