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在御書房靜靜的思考著。
毛文龍的死因已經明白了,可接下來,他對于自己還知道的歷史發展,有還有多少是能夠用上的?
要是沒了歷史作為參考,他還能不能每一次都站在滾滾大勢的前面?
畢竟他的治政水平可不是很好,曾經就是一個宅男,也就最近一兩年鍛煉出來了一點水平。
可對于這個時代的古人,他不敢有任何一點大意。
人家只是見識不夠,可不是不聰明。
真當人家智商不高的話,很可能人家也當他是個傻子。
駱養性坐在一旁靜靜的等著,崇禎看起來很隨性,然而在旁人的眼中卻是日漸威嚴。
一個人總是走在對的路上,從而拿到一次又一次的勝利,總是會蒙上一層神秘的光環,再加上張鶴鳴一個勁的宣傳。
雖然沒有把崇禎往成神的道路上引導,可民間的一些暗地里的活動,可都是把崇禎當成真神來敬的。
就是冀州和雍州之外的一些老百姓們,還覺得自己生活的地方,沒有這兩州好,一定是因為他們這里沒有人造反。
暗中還有一些人覺得要是崇禎再不管他們的話,就造反給崇禎看看。
而這種造反就相當的“可愛”了,只要等到崇禎的軍隊立刻就投降,至于因此而引起的余波他們不在乎。
畢竟他們想要的就是崇禎通過變法之后,過上的好日子。
“晁剛現在走到什么地方了?”
接下來要想對袞州用兵,就要開始招募新兵才行,之前的那些士兵,灑在遼東之后,就又開始拮據了。
以他現在所掌握的財政,還能夠再負擔起三萬兵員。
“前幾天還在山海關和孫傳庭他們交流了一下,關于軍隊臨機決斷的章程,現在估計已經快到通州了。”
駱養性手中的錦衣衛,雖然還沒有達到頂峰,卻也有了幾分無孔不入的特性,就連晁剛他們聚會為什么,現在都已經能夠弄清楚了。
當然崇禎還是對錦衣衛進行了閹割,只能收集消息,至于逮捕和審問,他們就沒有這個權利了。
臨機決斷是崇禎下發的公文,到沒有想著試探誰的心思。
可他對于此事看得還是簡單了一些。
“最近還有什么有用的消息?”
崇禎問完了自己想要知道的,就問起了其它事情,駱養性的習慣他是知道的,若沒有什么重大的發現,可真的是無事不登三寶殿。
不過這樣的做事風格,崇禎還是很認可的。
自己提拔起來的人,認真做事就是對他最好的報答,要是一天到晚的追在他身后拍馬屁,那他還不如養一只鸚鵡或者會說話的八哥來的好。
一天只要投一點食物,人家可是能夠不住嘴的說一天的。
“還有一個消息,就是袁崇煥去了皮島,而且還殺了已經任命為皮島總兵的耿仲明。”
殺害朝廷官員可是大罪,這幾年雖然崇禎下手也狠,可也沒有進行殺戮,如今底下的官員之間,卻開始了這種你死我活的爭斗。
駱養性接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一開始都嚇了一跳。
到底是什么仇,什么怨,居然值得甘冒奇險,做下這等大案。
雖然給出來的殺人理由看起來也很充分,可熟知朝堂上文人手段的駱養性可是不相信那些罪狀。
當然他可以肯定,崇禎皇上也絕對會不相信的。
尤其是會對于這些破壞了規則的家伙們厭惡。
“袁崇煥去了皮島?不是雙島?”
崇禎詫異的追問了一句,他記得袁崇煥就是在雙島召見了毛文龍,才出手除掉的此人的,現在卻是隨著手下參謀們的推論,真的到了皮島。
只是殺得不是毛文龍,而是耿仲明。
話說,這個耿仲明他明明見都沒有見過,為何卻感覺有些熟悉呢?
實際上,耿仲明早年就投降了后金,擔任千總。
后率遼民投奔皮島,追隨明朝總兵毛文龍。耿仲明深得毛文龍重用,被倚為心腹,收為養孫,賜名有杰,累至參將,并掌管軍中財務。耿仲明身材高大,面色黝黑,手掌卻潔白如玉,他不僅驍勇善戰,在毛文龍軍中還以狡猾多智聞名。
之所以被派往登州做中軍參將,還是因為毛文龍顧及后方,西藥和大明的文人大臣們搞好關系,才安排的手段。
(本章未完,請翻頁)
并且兩人之間的聯系很隱秘,只有毛永詩(孔有德)知道,畢竟兩人是同鄉,也可以相互照應。
只是隨著毛永詩和毛永喜出逃,被阿敏帶走,隨后做了皮島總兵的耿仲明,才沒有辦法借助毛文龍的后手,順利的統領皮島上的所有軍隊。
這也是耿仲明真正需要殺掉王家兄弟的根本原因。
明面上的報仇,從來都是為了遮掩耳目。
崇禎對耿仲明有了想法,就立刻問道:“這個耿仲明到底是何方神圣?居然可以被派往皮島任命總兵?”
隨著這個名字多次在自己的口中復述,崇禎恍然一怔,心中暗道:原來后來大清三藩之一耿二,懷順王。
“臣已經查過了,此人早年就已經投靠了建奴,一直在為皇太極他們做事,袁崇煥殺了此人,也不算是冤枉。”
駱養性的功課做得很扎實,在接到耿仲明被殺的消息,順便也就查清了此人的來歷。
崇禎一陣無語,他一直以為耿仲明是因為看到大明,大廈將傾才投靠建奴的,誰能知道人家早就是臥底了。
要不是因為這一件事情的發生,他都還弄不清楚這一切的真相。
“還有呢?袁崇煥為何要殺死耿仲明?可不要告訴我,袁崇煥早就知道了耿仲明就是建奴的奸細。”
崇禎一直都沒有承認皇太極他們建立的政權,不管是最早的后金,還是現在的大清。
雖然他對政治一竅不通,可有些東西還是明白一二的。
若是承認了這兩個政權的合法性,那么他將來要想把遼東拿到手中,付出的代價會更大一些。
“殺耿仲明是因為他犯了十二該殺。”
說著駱養性就把自己知道的寫在奏折里的東西,遞給了一旁不怎么說話的王承恩,然后由王承恩拿給崇禎查閱。
倒不是崇禎想這么折騰,而是他必須養成謹慎的習慣,位置坐的高了,一次變法得罪的人更是海了去了。
就算是最重用的大臣,他也得提防一二,不是怕這些人背叛,而是不給別人把自己重用的手下給拉下水的機會。
萬一其中給出了岔子,他到底是繼續重用此人呢?
還是當做什么都沒有發生過?
崇禎加過奏折看了起來,其中的十二該殺,更是引起了他的好奇,在原本的歷史軌跡中,這十二該殺,殺得可是毛文龍。
而現在不但地點對不上號,就連人都換了一個。
不過崇禎心里還是心有余悸,他都已經把大明的歷史改的面目全非了,某些事件還是該發生的時候給發生了。
該說整個世界的自我修正厲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