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再次有了想法,臉上就是雨過天晴。
吩咐著身邊跟著的田守新:“今天朕高興,所有人賞銀一兩。”
不怪他賞賜太少,實在是只看了一眼,還沒有新成果,也不過是以資鼓勵,僅次而已。
“謝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安民廠的人,還以為要受到懲罰了,都一個個的大氣不敢喘一聲,誰知竟然等來了賞賜。
心血來潮,虎頭蛇尾的一次視察,以差不多算是失敗而告終。
“果然,專業的就得交給專業的人去辦。”
坐在回去的馬車內,朱由檢已經想好了,必須找一位靠譜的,能夠有專業知識的人來辦這件事情。
接著又想著朝堂之內,又有誰有這方面的本事。
“田守新,你給朕想想,朝堂之上有誰懂得制造火器?”
自己想不出來,可以問別人,田守新他用了一段時間,還算順手,對于朝堂之上大部分人的名字和機關都能記得。
田守新只想了一下,就有一個名字跳出了腦海。
“奴婢聽說禮部下轄司務廳徐光啟擅長火器,此人在天文歷法,水利工程,音律兵器兵法及軍事工程,等多個方面都有涉獵。”
朱由檢聽著熟悉的名字,一連串的頭銜,愣了愣神,他還真不知道自己身邊的大臣之中還藏著這么一位能臣干將。
能讓他熟悉,只能是曾經在厚實的課本上學過,而能夠列入課本的人名,那都是青史留名的人。
其實他不知道的是,徐啟光在崇禎年間還擔任過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
是一等一的良臣。
“立刻找人去選他覲見。”
圣賢遺棄鄉野已經很讓人悲痛了,窩在朝堂這個大染缸里,那還能做成事,好在現在此人的官職還小,用起來也方便。
田守新立刻領旨,吩咐去請人。
“對了,客氣一些,只說請,可不要辱罵,那是朕要大用的人才。”
朱由檢補充了一句,就怕一些太監理解的不夠清晰,壞了大事,所以每一次,他都說的很詳細。
畢竟漢語真的博大精深,語氣的不同,就能把同一句話,理解成不同的意思。
他現在是皇帝,說話就更要謹慎。
田守新叫住剛要出去請人的小太監,自己親自出馬。
能被皇上記住,并且親自再三交代,要多謹慎都不是問題,當然這也是交好外臣的一個好機會,多虧了一直跟在皇上身邊的王承恩今天沒在。
再次回到了御書房之后,就開始尋找關于火器的書籍。
而《永樂大典》就被排在了第一位。
畢竟這套書,記錄了整個大明的方方面面,找他總沒有錯。
其中一本《軍器圖說》引起了他的注意,對于繁體字和豎著讀的方式,有了原主的記憶,不是很別扭。
很快就大概翻看了幾頁,對于上面的記載,無不新奇。
他還以為燧發槍是在后面那個朝代從國外傳過來的,沒想到在明朝的中期已經有了,看上面的圖解,似乎還很先進的樣子。
而且他想要在火銃上自作聰明的建議安裝刺刀,可人家也早已有了成品兵器。
不但有字,還有圖。
一幅噴火灼燒的梨花槍圖案,并附帶了說明:梨花槍以梨花一筒,系縛與長槍之首,發射數丈,敵著藥昏眩倒地,火盡則用槍刺。
可惜翻到后面,才發現只剩了半部書籍記錄,而另外半部,卻因為失火而慘遭不幸。
這讓朱由檢不得不懷疑是不是有人,為了某些不可說的政治交易,而存心毀壞的。
不過只有這些已經讓他很滿意了,若不是等一會還要接見大臣,自己都想要小酌幾杯酒,痛快的放肆一會。
畢竟大明的希望,他已經拿到手中了。
不大一會,田守新就在外面通傳,徐光啟已到。
徐光啟此時正值壯年,三十一二歲歲左右,在朝堂之上還屬于年輕后進。
“臣,徐光啟叩見皇上。”
朱由檢越瞧此人越是歡喜,都說不以貌取人,可一個人要是很有本事,在加上相貌堂堂,總是能夠讓人得到雙倍的愉悅。
“光啟,快快請起。”
說著就上前一把扶起,徐光啟一臉激動的嘴唇顫抖著,說不出來話。
朱由檢還是小看了皇權對于讀書人產生的效應。
別看他還是個小年輕,十幾歲在外面對上三十多歲的人,那都是要先行行禮的,可座到了皇帝寶座上。
整個事情就倒了個個。
“咱們君臣也是第一次相見,我聽田守新說你精通火器,咱們大明正好缺這樣的人才,不知你愿不愿意放下禮部的職務,前去安民廠做事?”
用人就要講明白,讓人知道這一件事情很重,而不是耍一些政客的小手段,讓人猜來猜去,浪費時間不說,要是猜錯了,損失最大的還是他朱由檢。
“你先不要做決定,聽聽我的想法。”
他太清楚這個時代的讀書人了,都是以做六部尚書,內閣首輔為目標的。
突然放到一個和工匠打交道的地方,很容易被人誤認為是犯了什么錯事,被明升暗降扔到無法發出政治聲音的角落里。
“我想把安民廠從兵部分離出來,然后單獨成立一個部門,就叫做道院,可不是求仙問佛的道院,而是海納百川,所有工匠后手藝人聚集的道院。
在這個地方,所有有堵獨門絕活的人,都可以研究自己喜歡的東西。
道院之下又分為軍工,民生兩大塊。”
徐光啟聽得懵懂,完全不知道這個道院,到底要作些什么。
“軍工這一方面,就是研究火槍,火藥,火炮和戰船之類的東西,而民生就是弄一些能夠提升百姓生活水準的研究。
當前咱們要做的就是,把軍工研究這一塊弄起來,先做出優良的火槍再說,你我都知道,如今朝廷的心腹大患就是建奴,可我要說的是,一旦火槍做的好了,建奴就不再是問題。”
朱由檢知道,訓練一個合格的士兵,讓他去打仗,就需要花費很大的代價和時間,可現在他缺的就是時間。
只要火槍的生產到位,就可以三個月輕松拉出幾萬人的隊伍。
到那時,人多的大明官兵,只需一人放一槍,就能打的家奴毫無還手之力。
徐光啟這次聽得明白,可腦子還是沒有轉過這個彎,不由得道:“火器是很厲害,可就是怕潮,怕雨,遇到天氣不好和燒火棍沒什么兩樣,而且還容易炸膛。”
朱由檢哈哈一笑道:“愛卿,你看看這本書,另外怕潮,怕天氣不好,你可以往這一方面研究,讓他如何能夠防潮,還能夠在下雨天依舊威力不減。”
說著把《軍器圖說》遞了過去,接著又道:“另外你說的炸膛,可以參照秦時知道弩箭的方法,流水線式的作業,不但能夠保證武器的性能一樣,還能保證那個部位壞了,還有東西可換。”
“哦,對了,你們還可以在火藥上多線點功夫,做到攜帶方便,使用方便,安全性能更高不就行了?”.b